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它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演化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碧瑶之华琚”,今分别从汉服的两种主要形制着手,浅窥汉服之璀璨。
在古代生活中,人们在祭祀宴饮和日常家居两种不同场合分别着礼服和便服,礼服是礼制的产物,从质地到款式都有统一而严格的规定,历代延续,变化不大;而便服作为家居服饰,受历代风格习惯的影响,变化无穷,形式多样。但无论礼服便服都无外乎两种形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即上衣下裳分开裁剪,但在腰部相连,形成统一的整体,袍、衫、褙子等都属于“深衣制”服饰;“上衣下裳”则将上衣和下裳分离,分开着装,“上衣”包括襦、袄、褂,“下裳”包括裳、裤、裙,深受现代人喜爱的“襦裙”也属于此类。
深衣的形制特征是上下分裁而合制,但保持一分为二的界限,衣领相交,衣襟从左向右掩形成右衽。深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流行到东汉时期,魏晋以后,逐渐被袍、衫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深衣最初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由于其形制简便,穿着适体,无论男女尊卑皆可穿用。在深衣原有基础上将前襟接长一段,穿着时将其绕至背后,这样便形成了曲裾深衣,在裤完善以后,出现前襟垂直落下的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袍是一种长度通常在膝盖以下的服装,在战国以后较为常见。战国时期的袍服与深衣最大的区别是袍服直裾,深衣曲裾,袍服的袖子比深衣紧窄,衣摆也不像深衣那样宽大;相同之处是衣裳连为一体,均为交领右衽。
袍最初作为内衣,到了汉代,家居时才可以单独穿袍,用途更为广泛,上可为帝王百官礼见朝会的礼服,下可为平民百姓的家居服饰。
龙袍就是一种袍服衫出现在魏晋时期,是一种没有衬里的单衣,多用轻薄的纱罗制成,袖子宽大,多为对襟(两襟平行相对,纽扣或系带在胸前正中)。衫穿用方便,散热性好,适合夏天穿着。像唐、五代等时期,宽大轻薄的衫十分流行,人们崇尚飘渺隽逸之感。
盛唐的大袖衫古代女子典型的常服,在两宋时期较为流行,褙子为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衣袖可窄可宽,褙子的衣襟上既无纽扣,也无系带。
对襟褙子襦是一种长不过膝的短衣,东汉前男女都可以穿用,可当衬衣,也可当外衣,东汉以后多为女子穿用。隋唐时期,襦的样式有所变化,更多采用对襟,不用纽带,以窄袖为主,袖长至手腕或超过手腕,多与裙配套,束于裙内,因此有“襦裙”之称。襦裙主要有齐胸、齐腰和对襟三种形式,由衣襟和下裙位置进行区分。
现代“汉尚华莲”汉服店铺的三种襦裙从襦演变而来的一种短衣,比襦长,比袍短,长至胯部。袄多用质地厚实的织物制成,作为秋冬御寒保暖的衣物。
汉代蓝缎女短袄明清时期用来罩在袍服外面的长衣,有两种样式,一种衣长至膝,用于行礼等活动,称作“长褂”,一种仅长至胯部,用于出行,称作“行褂”,又称“马褂”。马褂一般为圆领或立领,大襟(纽扣偏在一侧,上衣襟盖住底衣襟)或对襟,缝有“一字扣”。
清代对襟女褂“裳”与“上衣”相对,形制与后世的裙子相似,不同之处是裙子多被做成一片,穿前时由前向后围,而裳分为前后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前片由三幅布组成,后片由四幅布组成。由于裳前后分制,两侧有缝隙,可以开合,所以人们在举止上必须加倍注意,古代常见的坐姿跪坐就与此有关。
下裳商周时期已出现了裤,但最初仅有裤管,无腰无裆,使用时套在腿上,用来保护小腿部位,被称为“胫衣”,但膝盖以上无遮蔽,还是需要着裳。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借鉴胡服较为完备的裤形,将传统的胫衣改为裤裆相连的合裆裤,最初仅用于军服,后来传至民间,被民众所用。
胫衣裙由多条布帛连缀在一起组成,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主要下装,由“裳”发展而来。古人穿裙始于汉代,经常用于搭配襦、袄。魏晋以后,裙的样式不断增多,形制不断丰富,宽衣广袖,长裙曳地成为贵族主要的服饰特点,这时着裙无论男女,南北朝以后,裙子才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服装。石榴裙、罗裙、花间裙、百褶裙等等都是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裙装。
汉服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和配饰,例如广袖。汉服的袖口多为广袖,下垂蔽手,拱手时庄重严肃,谦谨恭敬;转身甩手时飘逸洒脱,风度翩翩。除此之外,广袖可用于掩口饮酒,缝制口袋,暗藏袖箭等,也具一定的实用性。
例如佩环。古时,人们认为玉有五德,“古之君子必佩玉”,玉佩成为古代贵族礼服上不可或缺的一种配饰,玉佩的形制、材料、佩戴方法也折射出森严的等级划分。古代女子也佩玉,用丝线贯串,或者串在丝线编成的“宫绦”上,可以用来压住裙幅,走起路来叮当悦耳,所谓“行步则有佩环之声”。
如今,汉服爱好者人数渐长,汉服复兴运动也方兴未艾。汉服纵然有穿戴复杂、行动不便等弊处,但作为我国的传统服饰,历经千年的流转,它的作用不再限于御寒蔽体,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受汉服影响的韩服和和服现如今依旧是韩日民众在重要场合穿着的服饰,依旧饱受喜爱与尊崇。而我们的汉服,如果还被打上奇装异服的标签,穿汉服还被误解为穿和服,穿汉服的人还被有色眼镜盯着,何其的不公且荒谬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