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镇位于泸溪县东南部,距县城白沙21公里,与国道相接,总面积.71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有多年的悠久历史。该镇因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文化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小南京”之美称和“小汉口”赞誉。浦市古镇是东西文化的碰撞地;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地,多元文化的融合地;是湘西民族风情的博物馆,英雄豪杰的大舞台,经济繁荣的大通道。在这里,考古发现早在1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这里,屈原、王昌龄、沈从文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诗文,在《辰州府志》、《泸溪县志》的历史记忆中,它是一座历史文化的王国。
浦市是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居于沅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用兵不可忽视的水陆要津。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此征讨“南蛮”;南宋中期在浦市正式确定了军事机构。浦市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至今,从浦市到高山坪长达10余公里的青石板古驿道往下延伸,直达凤凰、铜仁、镇远乃至云南。最近发现的位于浦市近郊的岩门康家古堡寨,融合了汉、苗建筑艺术,整体态势和布局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也昭显了苗疆边墙军事遗存的重要考古价值。浦市处于古黔中郡,是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商人出入西南各地的关口重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交融。在陆路交通较为落后的古代,浦市因物产丰富、地势平坦以及特殊的水运优势,成为沅水流域的商业中心乃至工业中心,是大湘西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特产也在此转销。
清朝康雍乾盛世,浦市冶铁业非常发达,瞿唐康杨四大家靠“冶铁”起家,兼营当地的土特产品。瞿孔子一家除了在浦市经营外,在汉口还有经营各类商品的间店铺。以浦市为基,沅水为线,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这一点浦市与山西平遥颇为相似。
泸溪的地方志中记载了浦市曾有的繁华:10多里长的城墙和12座城门、3条商贸街道、6座古戏楼、13省(地)会馆、24座货运码头、45条巷弄、栋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90座作坊(土地堂)等庞大建筑群,形成独特的古镇格局,昭显着浦市昔日的辉煌景象。商人们闲暇之余,则不忘置办田产、建造豪宅大院。最大的李氏宅室占地20余亩,有“12井12厅”,并有后花园和游泳池。这些建筑虽在一定的程度上遭到了损害,但保存较好的仍有幢。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吉家院子进深有58米,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既防火又挡风。正面为三层并联式结构,条石门额浮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
小南京之称的由来明清时期,因湘西没通公路、铁路,沅江是湘西通往山外的主要交通运输航道,因浦市地理位置优越,便成了湘西工业、商业发展最早的市场之一,成了常德、桃源、沅陵、泸溪、辰溪、麻阳、宝庆(邵阳)、溆浦、芷江、洪江、黔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古丈、凤凰、吉首、花垣,乃至贵州铜仁、松桃,四川酉阳、秀山等3省30多个县的物资集散地,万商云集于此,百舸争流于斯,大型货船日泊百艘以上,占去半边河面,竹木排筏沿河停靠长达数里。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前,“海禁”未开,洋钢洋铁等洋货未输入中国之时,浦市盛产毛铁,冶铁高炉林立,人夜炉火船灯照红了整个河面,所产毛铁畅销大江南北,桐油、鞭炮、白蜡、蓝靛、柑橘、草烟等湘鄂川黔本土特产在此聚散。因而,充分显示了这座古镇——湘西首镇昔日的兴旺发达。
河街砖瓦建筑群明朝初年,海禁未开,中国无钢铁生产。而浦市近郊的五斤坡有大量的铁矿矿藏。因此,冶铁业有浦市应运而生(冶炼毛铁即生铁)。从下湾至大码头沿江一线,建有18座冶铁炉房。逐渐建成了河沿一条用红砂石辅成的1公里长的河街。浦市的工业商业开始了兴旺发达。当年浦市生产的《峒庭牌》油纸伞畅销整个沅水流域,每当艳阳高照时,河街凉晒的半成品油纸伞有1万把之多,成为当时浦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河街两旁的砖瓦建筑依次兴造,错落有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年,这条街因围堤搬迁而毁坏。目前,县委、县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和恢复这条河街砖瓦建筑群,还原它的历史本来面目。
太平街木质建筑群太平街至东十字街的犁头咀一条街,是清朝中年至国民末年最繁华的工商贸易一条街。成为浦市商业兴旺之“大集”。沿街属铺面加“窨子屋”之建筑格局。建有:浦沅青楼、福康洋油行、杨益兴典当行、宋元庆碱行、亚细亚洋油行、吉记铁匠铺、熊荣记羊靛行等。并构成建筑集群,还开设有:泰兴恒绸布店、鼎立祥稠布店、益兴福瓷器店、张恒顺纸业铺、张记杆秤铺、程万兴鞭炮厂、罗瑞森丝丝庄、宝庆府木器坊、谷记竹篓店、李记伞铺、龚恒兴药铺、洪屠夫药铺、唐信和笔砚斋、谭桐记酱园、聂宝兴瓷器店、陈耀记百货、马积堂南杂铺等60多家工商业铺面,当年浦市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百羊千猪万担米,水泄不通犁头咀”就是形容这条街商贸繁华的景象。
吉家大院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北有乔家大院,南有吉家大院”、“吉家大院堪比乔家大院”。就是指这栋建筑。吉姓的“三座半”大院排列在镇街口的吉家头,被当地人誉为“田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三千八百担”,其意是说:吉家三座雄伟高大的院屋和半座花园,均建在自己广阔的田园边,每天清晨将大门推开,一丘丘成片的千数良田尽收眼底(每年收租谷三千余担)。吉家大院由砖木筑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即防火又挡风,整个建筑系两层木楼,屋内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室内的天井,既通气透光又消水消雪。井面由青石板平砌而成,井底的下水道凡百年来从不淤塞。两面的厢房按家室的辈分依次居住,厢房的木窗雕龙刻凤,每一板雕刻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其中《梁祝》、《天仙配》、《蚌壳灯》、《彩龙船》、《鼠叼葡萄》、《老鹰抓鸡》等雕刻更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楼上则主要用于囤积货物,摆放杂物、晾晒衣物等,它的后侧则建有伙房和厕房,生活起居较为便利,居住起来冬暖夏凉,十分宜人。
李家祠堂明末清初时,浦市古镇豪宅建设气派的应当推吉、李两大户。其李氏在浦市下湾单桂巷的巷口处,修建了一座高大的“李氏宗祠”,后又名“李氏家庙”,原因是该户曾被赐封为“一门五县令”。“李氏宗祠”建筑宏伟,独具特色。李氏家族最兴盛时,系第十代李昌政,生有三子,其三子文煌的次子李光明,娶配的四位夫人,共生十一子。其中五人均任“县令”,“一门五县令”即来源于此。据查,李氏十三代传人李奎成,誉担任中华民国首届“内阁工部”主事。
吉家百亩荷花园吉家大院前侧有一块余亩的农田,这里原来主要种植的是水稻和连藕。为了打造旅游景区景点,县政府规划将此片农田打造成百亩荷花园,供游客观赏。
原国民党陆军监狱年秋,武汉前线吃紧,“国民党军政部陆军军人监狱”(简称“陆军监狱”)从湖北迁到湖南桃源县陬市镇的甘山寺,改名为“军政部湖南陆军军人监狱”,是年冬,是由陬市镇迁至浦市,狱址在吉家头,现为县原种场,监舍犹存。陆军监狱里关押的犯人中有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和中共地下党员,狱中墙上还有被关押人所题之诗:“满天烽火慨国仇,男儿赤血为国犹。露宿风餐长醉卧,横戈马革满荒丘。”“打倒日帝复山河,中华民族笑生涡。拘捉战犯进地网,逮捕汉奸入天罗。东南西北口民主,中美英苏奏凯歌。扶桑岛上同尽醉,民主统一乐如何!”等诗篇。
万寿宫明代中年,万寿宫由江西戈阳两兄弟开始初建,因而又称江西馆或水府庙。当年,“江西帮”为了修建万寿宫,向当地官府呈请给当今皇上修建万寿宫,供以朝拜皇帝之用。以此争得建会馆的合法权,官府不敢不准。到了明代末年,万寿宫开始盛建。万寿宫建好后富丽堂皇,码头从河边直修到万寿宫门口,总面积约42亩,码头两侧有平台,有廊房。万寿宫的风火墙用石灰抹成,马头墙的飞檐高高翘起,直指天空。使此座古建筑显得古老与肃穆。正厅内,正面立4根大杉木柱,进深立6根大柱,柱下垫有青石圆鼓,再下垫有八方青石,圆鼓石周围打制钉点,鼓四边各打制圆环,证实了江西人做事为人方方圆圆,招八面客,发八面财。横梁上雕刻了祥云、金龙金凤,工艺之精细使人惊叹。厅内地铺红岩条石,整齐又净,正厅有一戏台,戏台后砌一面照壁,照壁两边可通后面。戏台平常空着,到了有江西籍人家办红白喜事时,厅内可办宴席,戏台可演大戏,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就诞生于此。
七十二寺庙文昌庙、龙王庙、灵官殿、雷公庙、真武殿、三圣宫、白衣庵、南宫庙、九母殿、伏波庙、天王行宫、娘娘庙、浦峰寺等72座寺庙分布在镇区内外。这些寺庙雕梁画栋、翘檐飞阁,造型别致,建筑工艺精湛,颇具观赏价值。其中的浦峰寺为72寺庙之首,建于唐初,属全国三个半藏之半藏,由此可见其宏伟,现今香火兴盛。“中国庙乡”由此得名。
二十三座水码头方圆只有2平方公里的浦市古镇拥有23座水码头,可见其是水道要冲,其中以大码头最为繁忙,上下船只大都停泊于此,年吞吐量占23座码头一半以上。现大码头已被改造而旧貌犹存。
十三省会馆因为浦市地处沅水岸边,水路交通方便,南来北往船只停泊于此,此地就成了沅水中游的第一座码头,有名的商埠,于是来这里做生意的人遍及大江南北,四面八方,越发促进了浦市经济的发展,使其声誉更加显赫。这些外来客商为方便事务和拓展商务,均先后建立了本籍在此地的会馆。13省会馆为江西会馆、陕西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安徽会馆、福建会馆、湖北会馆、四川会馆、山西会馆、湖南会馆,还有溆浦、常德、宝庆等县的客商在此也建有县级会馆。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描述:“各种各样的方言在这里交响,各式各样的服饰在这里交辉”。且湘西坊间流传:“一个包袱一把伞,去到浦市当老板”、“有心上浦市,无心过江东”、“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的自由与繁华。充分彰显浦市商业的兴旺发达。
抗日纪念碑抗日战争暴发后,日寇沿湘川公路和沅水进军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均遭日机轰炸,日寇烧杀奸虏,我军及地方武装奋起抵抗。年,浦市镇各界人士为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自动捐款,在镇后清水坪修建了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碑,上书“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此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碑虽被毁,遗址犹存。
红军烈士墓红军红二军团五师十三团长征经过浦市,于年11月29日打响“泸浦战役”,有5名红军战士在此献出生命。他们分别葬于镇西北郊毛家滩、长坪中塘红军湾、黄家人村黄土坡。
爱乡楼(游客中心)由县政协委员、浦市地区海外三胞联谊会会长雷建喜倡议,浦市镇海外侨胞和县内各界人士捐资修建,年竣工。楼高三层,占地余平方米,内有接待室、晚年宫、书画室等设施。此楼主要用于接待回乡寻根问祖的浦市镇旅外侨胞。因为此楼坐落于沅江岸边,登楼远眺,沅水风光尽收眼底,是人们休闲的极好去处。
石达开水星阁题诗及夫人墓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中旬,从黔阳经辰溪潭湾,连夜向泸溪县浦市镇进军,至浦市驻留3天。因清兵压阵,加之爱妃吴氏病逝,石达开心中悲愤,在退离浦市前一天,登上浦市下湾水星阁(又名魁星阁),于阁壁之上题诗一道:“西来凭栏此停骖,烽火冲霄破晓岚。旅居苗蛮崎仡佬,地邻黔蜀势岈嵯。深怜万姓家何托,转战频年乱未勘。只为浮云能蔽日,那堪回首望江南。”
古驿道浦市高山坪古驿道是汉、苗民族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文物。明洪武和万历年间,朝廷为了加强对商贸的发展和对苗族地区的控制,因此驿道便应运而建,中国水上“古丝绸之路”的延伸,是浦市古商贸城向西南物质运送的主干道。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由于湘西地区爆发了持续年之久的苗民暴动,驿道的军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清王朝更显突出。浦市高山坪古驿道此时得以扩展伸延,其全长大约84公里,青石质岩铺成,建有两个驿站,其中林场驿站旁古树参天,并通往泸溪的达岚潮底、永兴场、兴隆场、解放岩、吉首的乾州和湘西的凤凰。当时修建的青石古道,几乎看不出一梯码头,体现当时“和为贵”的民本思想。
岩门古堡寨位于浦市近郊的达岚镇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未乐二年,距今有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堡寨地域面积约2万平方米,总户数78户、总人口人。该古堡寨文化厚重、民风淳朴、景色秀丽,一条无底潭小溪穿寨而过,堡后山顶的古战壕清晰可见,解放战争中随四十七军南下的松江省战士常永绿同志长眠于古堡寨的东坡。岩门古堡寨依山就势而建,红砂岩石基呈椭圆形拔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但又不乏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的理念。在内紧私密的空间以巷道网络构建起聚落内部的骨架,匠心独具的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通过浮雕、透雕、刻画等技法点缀在醒目、采光、通风等部位,无不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法。整个堡寨依托山水,不通群主的塑造成姿态各异的空间形象和聚落景观。彰显着浦市真情、技法独特、生机盎然的个性和情感精神,堪称西南田园式建筑的典范。
在这些古意盎然的景致中,浦市人自古秉承而传的生活方式依然是道靓丽的风景线:浦市人自古秉承而传的生活方式依然是道靓丽的风景线:浦市人爱喝茶。有“女人喝酒,男人喝茶”的有趣习俗。浦市人爱看戏。平时的节庆活动皆离不开看戏。只要锣鼓一敲、锁呐一响,高亢嘹亮之声便飘然而出。在清代《湖南通志》中记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浦市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地,辰河高腔被誉为“东方戏曲瑰宝”,是汉、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浦市人还喜欢虔诚拜菩萨。史料记载,浦市历史上的寺庙数量在湘西首屈一指,被称作“湖南庙乡”,月月有庙会,季季有朝拜。时至今日,浦市人仍然保持祭祀诸神的习俗,独具地方特色。
浦市除了保存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外,还传承着久远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踏虎凿花、菊花石雕、杨柳石雕等手工艺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点,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饮誉国内外,被誉为湘西民族民间艺苑种的一支奇葩。
浦市,这座戴着神秘面纱的古镇,在历史的长河种给人类留下太多的故事和美誉:“小南京”“不夜港”“三楚雄关”“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也曾辉煌如今苏杭港澳粤,“有心上浦市,无心过江东”、“百羊千猪万担米,水泄不通犁头咀”、“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浦市当老板”。
浦市,湘西边陲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在连绵不息的沅江旁笑看繁荣与喧嚣的不断逝去,历尽沧桑岁月,依然保存着自己特有的、鲜活的生活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