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琴,女,汉族,年生,浙江新昌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昌调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章华琴年入新昌调腔训练班第一届,师承赵培生、楼相堂、杨小标。她的表演在继承了传统程式的基础上,把赵、楼、杨三位新昌调腔老艺人的艺术风格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演特色。代表作品有《思凡》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昌腔调代表性传承人--章华琴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
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对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年浙江省新昌县申报的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物故事:
耳濡目染识调腔章华琴走上调腔演艺之路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来自于其父母的熏陶。章华琴的父亲是一名老军官,经常会把调剧的专业演员请到自己家中演出,《打渔杀家》等经典调腔剧目经常在章家大院上演;而母亲做家务时也会时不时地哼上几句小调,章华琴从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调腔耳濡目染。回忆起这段童年生活,华琴老师还是深有感触。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当老师问章华琴长大后想干嘛时,只有10岁的章华琴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演戏!”其实,有一段时间章华琴觉得调腔不美观,唱腔又很高,所以选择了学习越剧,但是战乱迫使章华琴学了两个月的越剧就不得不回家务农。那段时间章华琴是苦闷的,但是也毫无办法。年8月的一个上午,命运又把调腔推回到了她的身边。新昌调腔剧团成立,章华琴就这样凭借自己对演戏的执着和热情考进了调腔剧团,正式开始了调腔生涯。
学艺艰难,以苦作舟据华琴老师回忆,因为一开始对调腔的很多专业技法不熟悉,表达起来自然很难轻车熟路。而调腔由于曲调的特殊性,不仅需要演绎者高超的技巧,更需要一副高亢的嗓子来支撑高音。每次排练时,章华琴都会成为师姐们取笑作乐的对象,“她唱起来怎么像蚊子叫一样,那么没有力气。”
这样的评价当然不好受,“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学练调腔的天份吗?”苦闷彷徨但不懈怠,章华琴在向师父请教之余,坚持不懈地自我练习。每天早上,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就在城墙上勤练假声,对着空无一人的城墙大声叫喊。“当时还很黑,那么早又没有人,一个女生肯定是会害怕的。但是当时就是有那么一股劲不断地鞭策着我,坚持下来了。”中午别人都休息,但她也深信勤能补拙,一练就是两个小时。
不悔学戏,发扬传承“老师傅们辛苦一辈子把调腔的表演特色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我觉得自己很有责任把调腔传承下去。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并随时哼上几句调腔,这才能称得上传承工作的成功。”章华琴正是凭借这样的坚定和毅力坚守着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章华琴认为调腔真正吸引她的地方就在于调腔在音乐﹑唱腔﹑语言上的特殊性。“百花齐放中,艺术要走得远,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才能在传承路上越走越远。”“小旦在步伐﹑指法上都是有特定要求的,容不得半点马虎。‘背身踢靴’﹑‘满天星’等甩法都已经失传,很可惜。”
如今章华琴老师在传承调腔的过程中,桃李满天下。荣获优秀小百花奖的姚兰芳﹑张炜炜等都出自章华琴门下。章华琴一直践行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价值,演戏上内外结合,传承中不遗余力。
呗呗说:
每周四,章华琴都会去文化馆免费指导调腔业余爱好者学习,风雨始终挡不住那颗热爱调腔的心灵。章华琴总是对学习调腔的后辈们充满希望,期待他们都能脚踏实地地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吸收调腔的精髓,让调腔这一古老剧种继续在艺术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调腔演员们也可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净化心灵,烛照前行。
1、百师?人物
夏菊花:“最美奋斗者”的武汉杂技情怀
2、百师?人物
傅腾龙:“傅氏幻术”的正义担当!
3、百师?人物
蔡正仁:一出昆曲唱古今
4、百师?人物
胡兆海:“绍兴莲花落”的守护者
5、百师?人物
姚建萍:我愿为苏绣奉献一生
为了传递新时代匠人心声,塑造新中国百师人物形象,挖掘非遗品牌的深度和影响力,全国首家非遗杂志《百师》现面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工美大师,中书协、中美协会员及传统文化领域的学者、专家,行业部门领导以及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等征稿啦!
如果你是章华琴这样的传承人
一定要来了解:
——专注非遗文化领域的专业期刊
——用匠心精神影响世界的平台
——传递新时代匠人的心声
——塑造新中国百师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