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激发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虽然出品的都是黑白电影,但是精美的海报和润色的剧照同样展现出影片的阴郁、绝望和荒诞的氛围。
40年代的服装特征:
一边是物资匮乏配给制度下的简朴实用。
一边是战后梦想回到奢华享乐的年代的;
美国杂志《时尚》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时装影响了电影,还是电影影响了时装?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时装设计师参与的戏服设计开始在电影上频繁出现,好莱坞让电影和服装的结合成为经典佳话。
时装形象的树立,也赋予穿着者一个新的角色特征,这与电影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卡萨布兰卡》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北非谍影”,是美国电影史上著名电影之一。
故事发生在二战爆发后的卡萨布兰卡,这里是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电影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条是爱情线路,一条是战争政治性线路,两条线路交织在一起成为互相矛盾的因素。战争、政治、爱情的难题最后化为个人悲喜剧。男主在经历感情抉择后决定牺牲自己护送昔日爱人离开。
罗斯福总统在赴卡萨布兰卡同丘吉尔参加战时会议后,要求在白宫上映该片。
这部电影女主的服装不仅代表了40年代的战争时期穿着,也可以代表40年代欧美战时女性形象。男装同样是经典。
即便不是看服装,也值得看的电影,推荐!
《魂断蓝桥》
费雯丽主演的电影许多都是经典,不管是埃及艳后的风格、洛可可风、都拿捏的很好,美貌与演技并存,她在魂断蓝桥里面的军装风格和男主的风衣都很经典,收腰设计,将英伦风演绎的淋漓尽致。男主穿风衣也是真的帅。
V型领无袖波点长裙,腰带收腰身,后面有蝴蝶结点缀,造型活泼灵动,搭配40年代的卷发。
波点是从30年代流行的高峰。
图中本是去结婚的,被通知第二天去,但男主临时接命令到前线去了,没结成。第三张图是买给自己结婚时穿的,婚没结成男主也没看到,于是穿着去见了婆婆。
左边这张是好朋友的穿着,当时还在芭蕾舞团有积蓄,穿着讲究,后来开除之后越来越简单。右边是男主回来之后费雯丽从风尘女子的穿着中又穿回来了,并披着皮草的披肩和男主一起回家。
左边是还在舞蹈团的睡袍,看起来就很舒服的样子,右边是回男主家后的晚宴礼服。
罗伯特.泰勒和费雯丽还一起拍过《牛津风云》。
《间谍同盟》
这部电影依然是二战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深紫色露背中长裙很是诱惑,蓝色格纹半身裙搭配白色束腰衬衣、黑白条纹深V领日装显得优雅,一套绿色衬衫裤子拿起枪杆子也是帅气威风。
绿色深V绸缎礼服裙,正式隆重,并穿着这套拿枪扫射完成了刺杀的军官的任务。
结婚时穿了一件淡雅蓝色深V长裙,搭配了头部小饰品,简约dianya典雅。
二战时期德国军服
剧情里有几位德国军官穿的制服,很是帅气,希特勒在制定军服时要求就是帅气、够帅气。设计者是希特勒的御用裁缝雨果.博斯。波斯去世后女婿接收了他的工厂并创建了新的品牌就是现在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
那个时代的军队服装中德国算是最漂亮的,德国人最看重军容,有一种是西装非常严肃的感觉,这也源于他们的严谨,除休息时间外一律着装整齐,连一颗扣子也不能解开。
《珍珠港》
抛开服装来讲,男生一定喜欢看的片子,女性和女装体现的不是很多,但值得一看。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进入二战,开始实施配给制度。
《六月六日登陆日》
年二战时,典型的军用套装,男性女性风衣。
风衣淋雨的图片直接表现了面料的功能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托纳多雷时尚三部曲之一,这部经典影片或许不用多说应该都看过了,比魂断蓝桥还要悲惨的战争故事,球花贝鲁奇扮演的女主也因为长的太美遭小镇人欺辱......
《TheCrow》王冠
这部电视剧可以看起来了,英国王室的故事,但却是美国人拍的。服装道具特别讲究。第一季是从乔治六世给菲利普亲王授勋开始......不管是服装还是剧情,这部《王冠》都是值得看的。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看下去时间跨度比较大。
服装设计师艾米.罗伯茨,服装多是皇室穿着。
《时尚烟云》
开始进入战后新风貌。
8集电视剧,讲述了二战之后巴黎时尚品牌的故事,套用的是迪奥先生推出“NewLook”款式这一事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改编。从侧面看了一场“NewLook”秀。
想了解的可以脑补下Dior的发展历程。
《致命女人2》
一部10集的迷你电视剧,犯罪悬疑片,里面的服装设计可以看看,算是一次对于Dior先生的致敬,但我觉得服装上来说不如《时尚烟云》。
《欲海情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演员玛琳.黛德丽极力推荐Dior担任影片服装指导,迪奥先生为其设计的戏服,各种细腰的正装、薄纱礼服和多样的饰品,贴和人物,惊艳。
《吉尔达》
女主丽塔.海华丝,可以说是40年代时尚代表性人物,剧中服装很华丽,服装造型很多,有点不敢信那是40年代战争时期上映的电影,服装设计师是JeanLouis,基本都是高定礼服标准的设计。
海报文化
海报作为电影的宣传载体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但到二战时期海报文化兴盛并在扩展,不管是电影剧院的海报宣传还是美女海报的宣传方式,海报深入挖掘出漂亮女性的宣传价值,比如四十年代海报美女标志性人物:丽塔.海华丝,即使上面《吉尔达》的女主,即使许多电影中虽没有她本人出演,但都也有她的影子。
《肖申克救赎》里面狱友聚众看电影起哄的片段里是她,被安迪贴在墙上掩饰逃跑通道的海报也是她。美国大兵作战随身携带的海报是她,飞机上被涂鸦的美女是她,甚至第一颗扔到比基尼岛试验场的原子弹上都被科学家贴上了她的照片。二战期间,丽塔.海华丝在《生活杂志》刊登的照片供不应求。
不管是战争时期对民众配给制的宣传还是电影海报,在色彩、美学方面很讲究。
杂志
《年少芭莎〉是赫斯特公司(He-arstCorporation)千年出版的一本杂志,尽管只持续发行了三年,但却是一本特别针对年轻女孩的、社会影响力颇大的大众出版物。这本杂志拥有精良的制作水准〔里面的许多早期照片都出自时装摄影大师理查德?艾维顿(RichardAvedon)之手〕,在卡梅尔?斯诺(CarmelSnow)的监制下,这本杂志率先提出:无论是时装设计师时尚编辑还是媒体都应当重视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消费市场。
年,《年少芭莎》(JuniorBazaar)杂志年《十七岁》
(Seven-teen)杂志
〈十七岁》杂志发行于年,是一本至今还在广泛流通的杂志,它的目标读者是少女群体,她们在战后显示出了重大社会力量。随着法兰克?辛纳屈(FrankSinatra)、好菜坞八卦、最新流行的高中生时尚等新鲜事物的出现,揭示出越来越多的美国服装生产商正在大力开发青少年产品专线,并且在百货公司里面开辟专柜进行销售。
北王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