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由于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等问题导致发量越来越少,甚至头顶都秃了起来。现代科技中可以用药物治疗、种植头发等医学技术改善头发问题,也有人用帽子或者假发遮挡掩盖。那么古人如果头秃了怎么办呢?脱发没得治,各种假发“保驾护航”。古代假发的历史非常悠久,《庄子·天地》中提到,早在公元两千多年的上古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人佩戴假发了,虽然由于历史的断代这条记录已经不可考究了。但是早在西周初年,就有一些贵妇人用奴隶或者受刑的罪犯的头发作为装饰物。从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墓葬中也发现了由真人头发编织而成的假发的痕迹。一、假发在各代都受到了追捧1.假发最早应用于祭祀场合古人对于身体和头发都非常看重,从流传了数千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就能看出。我国古人的发型,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从原始社会的“披发”到夏商周时期的“编发”再到战国时期的“发髻”。这种发展历程是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的,早期先民们披头散发的捕猎、劳动,是以生存为最主要的目的。后来开始耕种农田后,生存不再那么艰难,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田间劳作,因此开始把头发编成辫子。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更高、文化也更加繁荣,发髻开始流行了起来。此后的整个封建时期,女性都以发髻为主要的发型样式。而假发,在古代多被称为“髲”或者“髢”。《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髲”字:“发少者以他人之发益之也”,在最早的时候,《周礼》中记载,王后再祭祀的时候都会戴一种假发,名为“幅编”。古人认为戴这种假发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天地的敬意、能够表现出虔诚的态度更便于祈求神灵降福消灾。其实这有一些许媚娱神的意思在其中。不过到了春秋时期,假发已经不再用于祭祀场所,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流行起来。《诗经》里面就说:“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果女子有了乌黑浓密的头发,就不需要用假发来装饰了。由此可见,在假发出现的初期,只是用少部分假发作为装扮自己的一种装饰品。2.古代假发发展史:以发髻为主到了汉代,女子的发型主要以髻为主,因此汉代的假发也被称为“假髻”。假髻此后便成为了古代假发的统称,汉代流行高发髻的发型,因此假髻在汉代也非常流行。皇后进庙谒拜时就需要佩戴假髻,贵人、公主入庙的时候也会佩戴“大手结”,大手结就是用假发盘成的发络,在头发盘髻的时候把大手结盘在中间,这样头发就会被拢成高髻。唐代以其开放的社会风气而著称,女性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假髻的需求量一下增长了很多。从唐代陶俑和仕女图可以看出,唐代仕女的发型十分多样,因此假髻的造型种类也非常的多。唐代的贵族女性把假发做成的首饰称为“义髻”,杨贵妃就常常把义髻作为首饰佩戴。宋代的假发类型也基本沿袭唐代,盛行高髻。到了明代和清代,发髻的高度比唐宋时期低了一些,更加流行蓬松一些的发髻样式,但是在假发的种类上有了很多新的款式。明代常常用发箍衬垫头发,清代则创造出了牡丹头、桃心头、荷花头等假髻样式,称为“旗髻”。汉代以后,由于女性把发髻当做主流的发型,因此假发也常常是为了起到垫衬发髻的作用。除了用真头发做成的假发外,还有用木头、髻、动物鬃毛做成的假发。导致假发原材料多样化的最大原因就是古人比较看重自己的头发,因此不会轻易卖掉头发。《左传哀公十七年》中记载,鲁哀公曾经在城上看到一个女子的头发非常美丽,就强行剪掉对方的头发用来为自己的妻子吕姜做假发。古人对于发量少的补救方法就是用假发来代替,再加上自汉代以后的朝代女性皆以发髻为主要发型。如果头发少的话就难以盘成髻状或者发髻太小太矮而显得不好看,用假发装饰以后人人都可以盘成好看的发髻,这才是假发被追捧的最大原因。二、古代的假发中折射出的传统思想1.儒家思想促使假发成为主要装饰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这句话出自《孝经》。古人认为身体是宝贵的,甚至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所恩赐的,不能轻易损毁。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儒家把这句话纳入了《孝经》,用权威思想规范人们爱惜自己身体的行为。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孝经》的地位也被极大地提升。普通民众对于头发的护理和打扮更加重视,再加上汉代的皇后和公主进庙都要佩戴假发,这对普通百姓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因此用假发装扮发型的风气也渐渐流行开来。假发真正被列入礼仪制度的时间是在宋代,宋代重文轻武,虽然在军事实力上比其他朝代有所不如,但在文学和思想方面的成就超越了大多数的朝代。汉代把儒家作为治国思想以后,各代又在前人的思想上做出一些延伸和解读,宋代主要是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朱熹的理学在宋代的影响最深,并不断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治国、学术思想。《宋史》中记载,在士大夫家中祭祀和结婚的场合里,妇女应该假髻、大衣、长裙。至此,假髻被正式列入礼仪制度,也代表了国家对假髻的正式认可,奠定了假发在装饰界的地位。在封建社会里,任何主流的装饰品都是由于被朝廷认可以后才能流行起来的。假发也不例外,正式封建统治阶层对于假发的普遍使用以及礼仪制度的规定才使假发在封建时代得到广泛使用。2.古代的法律刑罚是假发流行的另一因素封建社会的刑罚不仅仅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很多刑罚还是对犯人的一种侮辱。比如在《水浒传》中就提到过“刺配”这种带有印记的惩罚措施,朝廷为了对罪犯进行标记,方便对犯人在服刑期间的管理。其中“剃发”就是侮辱刑的一种,《周礼》中记载的“髡”刑就是剃发的刑罚。秦汉时期一直都有使用髡刑的,秦朝不但会对犯人施以髡刑,还会给犯人穿上红褐色的衣服,汉代也有对犯人处以髡刑的记录。正是古人对于头发的重视,“髡刑”才会被视为极具侮辱性质的刑罚。这也就能理解假发为何会在古代比较流行了,头发短少的人如果不戴假发有可能被认为受过髡刑,因此头发稀少或者头顶秃的人用假发来避免遭到他人的歧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也正因为古人对于头发太过重视,才会用“假髻”、“义髻”、“旗髻”美饰头发来展示自己的魅力。古代的女子一般使用木头、动物鬃毛等原料做成的假发,即便有用真头发的也是用自己曾经剪下来的头发作为假发使用。在最初的时候贵妇人们使用的假发都是从奴隶或者罪犯的头上剪下来的。《晋书·五行志》中就记载:“孝武晏驾而天下骚动,刑戮无数,多丧其元”在孝武帝死后局势动荡,无数人死于乱世,有人偷取死人的头颅,割掉头发用以制作假发售卖。三国时期,珠崖郡脱离汉朝统治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当地的汉族官员为了牟取暴利而剃取当地人的头发制作假发。唐代的《唐律疏议》作为最早且最完整的法典,其中就有对头发的保护条例:髡人头发的行为处以一年半的徒刑;如果剃的不多,被剃者的头发仍能够结为发髻,髡人者处以八十杖;因为争斗髡人头发而收为己有者,以《贼盗律》论处。对于犯人处以“髡刑”,对于平民用法律保护他们的头发。从律法方面的角度,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于头发的重视,因此古代人才会用各种假发来美化自己的发型。总结:假发代表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古代的假发使用以及发展主要围绕女性展开,在以发髻为主的封建时期,女子用假发使自己的发髻更加的美观。古人对于假发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明代文人方孝孺的《送李宗鲁序》中就调侃道:“发不足者,失髢则羞”。发量不足的女子如果一不小心掉了自己的“假髻”就会是非常尴尬的事情。虽然在假发刚被使用的时候代表了不同女性之间的尊卑地位,但在逐步的发展之后,假发已经成为古代女子的日常首饰之一。其政治功能消失以后,款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起来。不仅在古代是女性的重要装饰品,也表达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参考资料:1.《庄子·天地》2.《说文解字》3.《左传·哀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