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大降温
令人瑟瑟发抖
这样的天气还得持续挺长一段时间
我们现代人拥有暖气、空调、暖宝宝、羽绒服等御寒神器,还可以抵御寒冷。那么没有这些取暖神器的古代人又是怎么扛过每年数九寒冬的?
火墙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这种火墙一直沿用到了紫禁城。建筑设计师们在紫禁城的宫殿内设计出空心的“夹墙”,也就是“火墙”。火墙下挖了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廊檐底下。只要在炭口中烧上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太后妃子就寝的炕床下面,形成使整个宫殿温暖如春的暖炕与暖阁。虽然听着有些玄乎有些费劲,但其实,火墙与今天北方人家里的炕类似。
花椒
除了火墙的运用,古代帝王还发明出一种独特的取暖方法:用花椒涂墙。汉代的皇宫设有温室殿,用花椒捣成的泥涂在四周墙壁保温,再挂上锦绣壁毯、羽毛幔帐,铺上豪华西域毛毯,这就是“椒房殿”。
当然,这些取暖方式也只是贵族和皇帝才能享受得起。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只能在家里布置一些简易的火炕。开始人们是垒土为洞,支撑天然石板,在里面点火后也可以防止火光窜出来酿成火灾,后来人们将其与做饭的锅灶相连通。
炭火盆
古时大部分人家里都生有炉子,在天黑之前,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盆子里,以供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既省时又省力。
在《琅琊榜》中,用炭烧火取暖就出现多次,那一个四四方方的炭盆,在梅长苏的书房里,也变得墨香悠然,古意雅致起来。
毛皮衣服
如果留心影视剧里的穿着,就能注意到寒冬腊月时节,不论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身着毛皮衣。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也可以了解,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
古代的毛皮衣是有比较粗劣的,穷人富人的毛皮衣有天壤之别。贵族的一般是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贵美观的动物皮毛所制成,保暖效果极好。貂皮大衣由于十分珍贵,一般人是不允许着貂裘的,到明清时,官方舆服礼制仍有严格规定。
而老百姓们的毛皮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羊皮、狗皮制作的,如果连这些也消费不起,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御寒就只能靠麻衣,古人在袍子里填充乱麻或旧丝绵用以取暖,其实效果非常差。直到元明时,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
暖手炉
在唐代的时候,人们还发明了手炉,椭圆形的铜质炉内放火或者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笼进袖内。外出走动时,拎着手炉,也相当于带了一个移动的暖宝宝。
汤婆子
汤婆子比手炉略大,灌满热水后放进被窝取暖。直到现代,这两样东西仍然在一些地方使用,甚至咱们小时候都在爷爷奶奶的屋子里见过。
火锅楚国人发明了食物抗寒的方法,他们冬天吃东西都尽量用炭火类的器皿烤着吃,比如铜鼎,陶器等,跟如今人们的吃的火锅很相似。除此之外,在食物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他们尽量选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白萝卜,玉米,冬瓜,狗肉等等,吃完这些食物之后再小酌一杯也是非常享受的。
纵观历史,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时至今日,很多当初的取暖物品仍然还在使用中,另外一些也是基于前人的设计再进行改良。例如食物抗寒的方式现在就非常流行。
最后,希望大家注意保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冬天就应该吃些温热滋补的食物,不仅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还能补补身体。冬天是补身体的最佳时节。
山西鲜派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
招商(梁女士)
公司总部:山西省晋城市龙化路兰花国际物流园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