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部分国家或地区出现防疫医疗物资严重紧缺局面。为弥补国外疫情防控物资缺口,中国企业正开始内销转出口。然而,防疫医疗物资出口看似很美,操作起来却受到诸多掣肘。在资质认证、技术标准、市场行为、交通物流等方面,各种物资出口所存在的潜在风险,都或多或少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近日,由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运联主办的“第9期物流虹桥大讲堂——防疫物资出海记”特邀请物流、海关、法务、标准制定以及NGO领域专家学者,权威解读防疫医疗物资出口的各个环节,助力中国企业将“爱心”及时送达抗疫一线。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柳莺谈到,在向国际捐赠防疫医疗物资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美两国对于“标准化”认证不同点,以及特殊时期的特殊物资跨境运输中的困难点。比如“民用”防疫物资不能进入美国医疗体系,KN95口罩EUA授权一波三折,捐赠产品关税减免存在诸多限制性条件,运输上存在“红线”及连带责任。她进一步表示,虽然采购的0万只口罩因标准差异以及物流上困难并没有成功捐赠出去,但基金会充分展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并且为之后其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提供了经验。圆通速递先达国际货运中国区总监陈劲波表示,作为圆通速递旗下全资子公司,先达国际依托覆盖16个国家的全球网络,在第一时间打响了抗“疫”包围战,从空运、海运、仓储、清关和配送各方面给予国际和国内防疫物资运输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