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文任志明/图
“筑城绝塞的呼和浩特,历史上是一座寺宇林立、巍焕非常的北国召城,亦即有青城之谓的归化城。”
——引自贾勋《青城风物过眼录》
崇福寺(小召)
青少年时代,我家一直住在小召附近,小召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特别是整个五十年代,小召则是我玩耍的去处和上学的场所,因此对小召除了熟悉,还更有几分亲切的感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召作为一座规模宏大、香火旺盛而誉满归化城的召庙,除了那座四柱三楼式的牌楼外,其它也已倾圮自灭了。古人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今是“小召早已凐废掉,此地只剩一牌楼”。年过花甲的我,现每见此牌楼,忆起当年宏伟的寺庙和寺前繁华的街景,总有一丝怅然;半个世纪前的一些往事,则浮现在眼前……
召不在大小,有活佛则香火盛
小召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年—年间,乃是由阿拉坦汗的孙子俄木布主持修建的。之所以称为小召,据传一是因为大召是由阿拉坦汗修建,而小召是其孙所建,因“辈分”关系只能称小;二是初识小召规模确实不大。但在归化城“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中,小召不仅名列七大召中,而且其规模和地位却越来越大,香火日盛,绝不逊色于大召。唐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看来,小召之所以香火日盛、誉满归化,主要是有了活佛内齐托音。活佛内齐托音一世系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蒙古族贵族出身,但他不恋红尘不贪富贵,远赴西藏出家修行,后在班禅喇嘛指点下辗转来到归化城,并在大青山的一个山洞中苦修30余载,后云游内蒙古东部弘法布道,成为著名的黄教弘法大喇嘛。晚年他重回归化城,在小召寺山门前广场讲经弘法,远近信众蜂拥而至,场面十分壮观!内齐托音一世看到小召年久失修陈旧破损,遂有意募缘对小召进行修葺扩建。作为佛教高僧和中东部最大的黄教弘法者,内齐托音一世的倡议得到官方和信众的支持,重修小召,时在年前后,已是小召始建后的30年左右了。
但小召的真正鼎盛,则是在内齐托音二世时的事。内齐托音一世圆寂后21年,才在茂明安部找到二世转世灵童,年清朝康熙帝正式批准内齐托音二世为转世灵童,年,内齐托音二世正式坐床,其时年九岁。内齐托音二世亦出身蒙古族黄金家族,从小十分聪慧,才华出众,坐床后多次赴京朝拜康熙,深得帝后的喜爱和器重,赏赐颇丰,小召和朝廷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年喀尔喀蒙古部“全部内附”清廷,康熙帝临“多伦会盟”的盛会,即命内齐托音二世参加;随后又命内齐托音二世赴科尔沁征招锡伯、乌勒沁等部并弘法。特别是西藏达赖五世圆寂后,其摄政王第巴等秘不宣告,并图谋不轨,康熙帝遂命内齐托音二世入藏联络班禅喇嘛以探实情。内齐托音二世不畏艰险,不负圣命,一年后带着班禅的密信和西藏的实情回京复肯,康熙帝对他愈加信任和恩宠!
年康熙西征噶尔丹,命内齐托音二世随驾出征并战地弘法。西征噶尔丹凯旋,康熙帝途经归化城在小召驻跸三天,恩赏大量财物和赐品,内齐托音二世借机奏请扩建召庙寺院,康熙全部恩准,返京前又将自己御用品赏赐小召。内齐托音二世和小召声威大振,遐迩闻名。清朝统治者对内齐托音二世及小召的特别看重,也有其长久的政治考虑,据说清皇太极就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康熙也说:“建一寺胜养十万兵。”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回京后,又册封内齐托音二世活佛为归化城土默特八大召庙的掌印扎萨克达拉喇嘛。根据康熙驻跸小召时对修建扩建召庙奏请的恩准,内齐托音二世行使御封掌印扎萨克达喇嘛职权,在归化城进行大规模的兴建扩建召庙工作。
在这场大建召庙寺院的高潮中,小召当然是最主要的利益获得者:在原来几次修扩建的基础上,新建主寺一座、双层经堂一座、释迦摩尼佛寺一座、三大依怙佛寺一座、二十一度母寺一座、罗刹四大天王寺一座、上座佛寺一座、天神殿一座、三大长寿佛寺一座、释迦摩尼七大善逝佛寺一座等等。修扩建后,小召的面积、规模均有较大的扩张,整个召庙金碧辉煌,佛祖菩萨罗汉塑像庄严肃穆,又有御赐镇寺之宝,僧俗各界欢腾庆贺。康熙又根据内齐托音二世的奏请,为小召赐名“崇福寺”,更为小召增添了光辉!年,内齐托音二世又在小召寺经堂前,立起两座刻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高大石碑,碑文为康熙征噶尔丹的功绩记述。
二百多年后的年,我国现代史上著名文化学者们如刘半农、冰心等先后率团来到归绥市考察参观。冰心先生曾这样描述崇福寺(即小召):“在舍力图召东百余步,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年)所建,为康熙西征噶尔丹凯旋驻跸之地。殿前有碑亭二,上刻御制碑文,记平准功绩,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述。文曰:‘丙子冬,朕以征厄鲁特噶尔丹,师次归化城,于寺前驻跸,见其殿宇宏丽,法相庄严,命悬设宝幡,并以朕所卸甲胄之矢,留置寺中……’。”(引自贾勋《青城风物过眼录》)这是小召的最鼎盛时,“连有曼陀罗坛城之称的五塔寺,也只是它的属庙!”三年后,内齐托音二世在小召圆寂。之后转世灵通传至内齐托音七世活佛圆寂后,再也没有找到活佛的转世灵童。小召因活佛而盛,也因没了活佛而衰败,这大概就是小召的历史主线了。
我见到的小召寺庙
我见到小召寺庙时,是在五十年代初,那时我五、六岁。因住在小召附近,就经常在小召玩耍。那时小召已现颓败之势,且已改为学校。其实冰心先生参观小召时,小召已有部分庙舍作为学校了,她这样描述过:“有代用小学校一所,生徒数十人,正在诵读。读本悉系经书及《百家姓》等。壁间悬有作文成绩,大半是五七言诗。”
那时山门关闭不开,师生入校从山门东的大门进入。山门不止是一座门,而是一座殿,有一丈多深,阔则有约三丈,有四大天王分列两边。这是我上学后有机会进去见到的,当时四大天王(或四大金刚)塑像仍在,但殿内已成为学校的库房,放置一些粉笔、黑板擦、大毛算盘、箥箕、炉钩炉铲、教鞭等小物件。从山门的北门出来,是一个大广场,左右有两个碑亭,亭内有高大的石碑,碑文已不清。亭顶铺有琉璃瓦,石碑下则是栩栩如生、灵气毕现的龟状物,有人说那是石龟,其实那应是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其一为赑屃,状似龟,善负重,常伏地而身负石碑,大抵宫廷王府、召庙寺院以至帝王陵寝内的石碑,均由此物驼载。这两个碑亭及石碑,就是冰心先生记述过的。
再往北,在山门中轴线上,有一座铁铸的香炉,高约三米。再往北,迎面是一座约有五间大的双层大殿,琉璃瓦顶,二层殿角翘起,规模宏大,类似今日一些寺庙的大雄宝殿,有人说这是喇嘛们念经的场所。绕过这个大殿往北,是一座占地面积更大的两层方顶式建筑,有十几米高,南北稍长一些。从建筑风格上看,与前面提到的大殿不同,类似于席力图召的大殿,有藏式特点,或汉藏合璧式特点。此殿据说是喇嘛讲经、诵经的大殿,也是小召的主寺。
主寺北有一数十平米大的庭院,东西各有数间高大宽阔的房舍,估计先前也是佛殿,但当时已改为学校教室了。庭院内有古树两颗,仍枝繁叶茂。庭院北,是约三尺高的平台,砖砌而成,边沿有石条,中有台阶可拾级而上,平台足有五米宽、三十几米长。高大的平台上建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西边外面有城门,马道式的砖砌楼梯和砖护栏,可登二楼。这座建筑有人说是天神殿,并说康熙当年驻跸小召,就住在二楼的房间内。我认为此说值得商榷:首先此楼并非中空内有柱子的大殿,而是上下分层分隔成数间,称殿不是很妥;二是此楼地基高出其他建筑一米有余,比较干燥,有可能用作藏经之用,即藏经楼;三是此楼已是小召最后面的建筑了,楼后墙北除去五米左右的空地即是小召北墙,墙北就是小召后街居民区,从安全角度看,把康熙安顿在此楼住宿和办公,似不为最佳选择。当然我见到此楼时,已成为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究竟是用作什么的,谁也不很清楚了。
以上是我从平面图的角度,记述了小召的山门、香炉、讲经殿、主寺以北楼为中轴线的建筑群。而按二百多年前由齐托音二世活佛修扩建的工程看,许多佛寺已不存在了。首先建筑群两面,已辟为宽阔的操场,供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用;其次东面已盖了几栋排房做了教室,供学生上课用。在我记忆,进了山门后,东西还各有一个院子,在整个小召寺内,分属于东南角和西南角。先说西南角,院内有一座二层小楼,中式建筑,早已呈颓废状,但仍往有一个(或几个)走喇嘛,晚上能看到灯光,有时能听到念经声和木鱼、钟磬声,能青灯黄卷独守小召寺实属可嘉。而东南角小院则门户紧闭,经年不开。此院中有一座顶天立地般高大而令人恐惧的神像。四周逼仄好像是立好神像后才在外面盖的殿。神像前有一木栅栏,约三尺高,上面挂着几片甲胄,锈渍斑斑,上缀铁片;另有几羽三尺长短的箭矢,靠在旁边。冰心先生在文章中说,她是在“前堂西室”看见“挂有康熙之甲胄,以铁环编缀而成,甚沉重,已绣黑,并有铁盔”。康熙的“朕所卸甲胄之矢留置寺中”,这“甲胄之矢”是御用之物,赏赐小召,乃镇寺之宝。小召众僧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请出这些甲胄箭矢和其他御用品,供僧俗瞻仰、参拜,此即“晾甲日”的由来。不知何故,我竟在这里见到了小召的镇寺之宝,但当时因年幼并不识宝,只当是一堆废品,并未多看几眼。
山门前小广场
小召山门的正门,我没有见到开过,我上学后进过山门并见到殿内的四大天王。是从它的后门(即北门)进入的。山门高出门前小广场,有七级是台阶,门及柱已斑驳脱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宏伟。小广场高出地面有一尺,砖铺就。台阶两侧,好像各分立着石狮一只,白色,雄踞在石墩上,颇威武。小广场东南和西南,各有一高大的石旗杆,矗立在石头座上,直插云天。石旗杆下粗上细,底部直径足有五十厘米,整个高度三丈多。石旗杆上部,还有石斗样的饰物,并雕刻有图案。而石座足有五尺高,几乎是个正方体,石旗杆插入中间。为求坚固,石座用铁条紧箍着。站在两根石旗杆中间朝北看,山门正面上方是一匾,上书几个豪放不羁的大字:“便是西天”,蓝底金字。不过当年还认不清楚这是几个啥字,更不明白是何意思。山门殿顶是绿琉璃瓦,四角高挑。这个景观,如除去匾额,我只在我市北郊乌素图的某个寺庙前见过,但规模却不可相比。
这个小广场,在五十年代初期,是我们小伙伴们的乐园。所憾者,这个山门前的小广场也与它北面的召建筑一样,永远消失了。
当年被“包围”的小召牌楼
普照慧光的小召牌楼
小召山门前小广场向南的中轴线上,高高矗立着一座大鹏展翅般造型的古牌楼,即小召牌楼。据贾勋先生考记,它建造与清乾隆五十一年(年),距康熙巡视归化城并驻跸小召的时间晚九十一年。另有文章称它建造于雍正年间,由归化城汉商捐款修建,是为了庆贺小召扩建三十周年。这当然还可以再考证,但它的建造较小召要晚则是确定无疑的。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小召的附属建筑,也可以看成是小召的组成部分。
牌楼顶部是宫殿式风格,上铺设绿琉璃瓦。在绿色顶瓦覆盖下,是一排排一层层翎毛状斗拱,参差错落;高耸的两檐如飞翼一般挑起,仿佛是一只大鹏从天而降。这飞动飘逸的艺术造型,让许多人为之倾倒,为之叫绝!牌楼正中的眉额上,书有“普照慧光”四字,这正与小召山门上的“便是西天”互为呼应,成为一体。整个牌楼的上部重量完全由四根木立柱支撑,形成三间四柱三楼格局。每跟支柱下部,外表以铁箍,以固定支柱并平衡牌楼之稳定。四根支柱南北两面,分别斜支着两根撑木,不仅有力学上的作用,而且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小召牌楼整体通高约10米,宽则有10米有余,全部木结构,设计精巧且别致,虽不富丽堂皇,却也楚楚动人。它不仅与小召建筑群风格互动、浑然一体,并且有着较高的建筑工程学及雕刻、绘画等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今人追忆小召的唯一文物。
但在五十年代初,这座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牌楼,已经被杂乱无章的“临建”包围了。
后来,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彻底清除了牌楼周边的建筑和杂物,把它辟为一个小花园,种植了花草树木,围了栏杆;并对牌楼做了维修,重新油漆和彩绘了牌楼,使之面貌一新,成为人们今日游览和休憩的场所,小召牌楼以她华贵飘逸的倩姿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眼神。
五什家街西口
小召半道街和小召东西两侧
从小召山门前往南一直通到东西五什家街,这条街就是小召前街,五六十年代以前人们都叫小召半道街。在归化城“三湾四滩一料还有十八道半街”中,半道街指的就是这条街。为何称之为半道街?这缘于一个美丽但又荒诞的民间传说:据说多年前,随着小召香火的旺盛,小召前街两旁已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然而某年正月二十五,突发一场大火,正是风大物燥之时,火势蔓延,竟烧毁了半条街!事后人们纷纷传说,火灾发生前曾有一位赤发老人肩挎苽篱沿街叫卖,而火灾后则再无人见其踪影。有人认为此赤发老人即火神爷的化身,他沿街呼唤“早离”、“早离”,警示百姓早早离开这里,可惜这些肉眼凡胎的百姓,不知“苽篱”即是“早离”。之后人们就管小召前街为小召半道街了。为了感谢火神爷还为人们留下半道街(并未全部烧掉),也为了祈祷平安,人们把火烧这一天当“纪念日”来祭祀火神爷,并在每年正月二十五日这天夜晚要燃放爆竹烟花并祭拜火神爷。
这个民俗一直传了下来,据说十分热闹,大人娃娃们这天夜晚都要来。但这红火我只看过一次,大约是年。
天黑后,这一片儿灯笼通红,鞭炮声连天,几支“起火带蛋两盏灯”随着响亮的炮声升入空中,带起红、绿两个光点,引得人们抬头观赏。只一会儿功夫,人们摩肩接踵,呼儿唤女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喜爱的是“猴尿尿”,一个用铁丝和竹条扎成的猴状骨架,外面糊上纸,再用彩笔画上猴脸,猴肚内装着火药,高高挂在架好的铁丝上。一点燃猴身上的炮捻子,就“刺刺”冒火星,随后烟火就持续不断地喷射出来,发出黄色光亮。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猴尿尿了!”的叫声响成一片。
最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