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申物流总经理说起,疫情中的方方老师

新一代人有很多“奇怪的知识点”是老人不理解的。微博上一位叫做“凯申物流总经理”的网民和方方发生了争吵,方方不知道“常凯申”正是正常爱国青年对蒋介石的戏谑称法。不能怪一个老人不理解新段子,只是越不理解就越是愤怒。

大家应该看过这个梗,我觉得令人震惊的不是她不认识常凯申(毕竟很多人都不清楚),而是她仅仅凭着“总经理”三个字就能脑补这么多,就能泼脏水扣帽子。就算这个网友真的是个总经理,她怎么知道人家有没有借助灾难赚钱?又是听她朋友说的?由此可见,她的日记里大概也有很多像这样靠自己脑补的充满偏见的“事实”。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别有居心(毕竟我不爱给人扣极左极右的帽子),只知道她和大家身边有时候会见到的那些爱信谣传谣、爱诋毁别人、爱通过自己脑补来对别人评头论足、过度自负不允许反驳、说话又不堪入耳(比如说她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张口闭口“计院”)的邻居大妈/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区别只在于她是作家。

另外,挂个人,什么叫言论自由啊?(战术后仰)

所以这是一个不甘油腻的中老年油腻中国与一个生动粗糙年轻中国的碰撞。前者挣扎着不想把自己的正剧渐渐变成喜剧,后者却在自己的喜剧里渐渐生出了正剧。

我们的体制和社会问题很多。反对方方的人同样也在倡导改革、批判灰暗面。正义感并不是方方们的专利。但年轻一代认识到,主导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中西国际秩序之争,是命运共同体与霸权等级格局的竞争。西方列强打着文明旗号却不断教我们做人,不去掌握秩序就会死。解决内外矛盾,需要高度的认识能力和平衡能力,放在全世界比较,中国已经做得相当好。这方面不在这里多说,新一代思想者们已经说了很多。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没有办法。

我们处在春天里,春天也会疾病丛生。这场天启般的疫情让大国博弈、社会治乱、个人得失、不同时代主题搅在了一起。这是命运安排的多声部大戏。愿把握住我们的正剧,欣赏局部的喜剧。就让方方日记埋在春天里。

“听说”、“可能”、“大概”、“好像”这样的词汇在方方的日记里平均每篇出现四次。简直是谣言大全。

方方将疫情认定为是人祸而非天灾;并且要求zf对疫情负一切责任;反复强调信息不透明;攻击一切正能量与乐观主义,无限放大微观悲剧…总而言之就是:我没责任,我没义务,我不需要为疫情出力,疫情中死去的人都是由于zf不作为、乱作为杀死的人。虽说方方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没有胡乱造谣煽动民心的权利。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社会永远都有美好和黑暗的一面。如果你眼中是黑暗的,那么你永远看不到光明。我的意思不是说方方女士不可以揭露黑暗,更不是说她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是我,作为在疫情中小小的一份子,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一些更有作为的、对我们的抗疫进程更有帮助的声音,而不是看这些有影响力的公知拿着一只笔杆子散播谣言、挑拨情绪。我想,在疫情面前,你做了什么比你说了什么更加重要。而对于方方在疫情中的贡献,会由时间来沉淀。

看到有些支持方方的,认为健全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的评论。当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所看到的一面去表达,但是为了自己的观点去扭曲真相,这就超过了表达的下限。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共识。另外,从我私心的角度说,我实在不喜欢这种声音。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我不喜欢呢?看毛主席说过的话就知道了: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

我个人认为,方方自始至终表达的东西都带有严重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全国抗疫的背景下,她所倾注笔力谈论的东西既不是主要矛盾,也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据说,互联网上有四大妖人,分别是我朋友、我亲戚、我同学、我同事。

最让人厌恶的,不是观点的迥异,而是双标。尤其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

公知这个词早些年代表一种进步的精神,现在却越来越被人骂,甚至成为一种负面。或许是因为他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提出了很多让人向往的,看似很正确的东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发现,他们描述的愿景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乌托邦,其背后可能掩盖了很多问题但他们从未指出,展现给人看到的是一种刻意的粉饰。而且很多时候连这些提出者,他们自己大多都做不到他们的要求,但却可以义正言辞的批评他人。有一些事情,终究需要时间来证明。

若无我方方的声音就一定要有我方方不同的声音;若有我方方的声音,与我方方不同的都是极左声音;这点阿尔茨海默式偏执,让我想起了大洋彼岸另一位老人:没有人比我更懂言论自由。

他们只允许自己写悲惨,却不让别人写悲壮。他们写悲惨,要夸,要赞,要捧场。叫良心,吹哨。别人写悲壮,要反对,要批判,叫丧事喜办,粉饰,粉红。她的命门,不在造谣,在于讲故事只讲半截,然后,依据半截来筛选受众,划分立场。

我们跟这样的“半边人”,永远没办法同路。

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当然,所以中国社会可以有很多种声音。但健康的社会一定有一种稳定的、正向的主流价值,它是各种声音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忽视这个前提而去谈“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就是在耍流氓。

在我看来,作为普通人,我们在这次疫情中做不了太多,所能做的,在捐赠口罩外更重要的恐怕就是有一分力量就发一份光,去除一份谣言、去除一份情绪,就可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科学。科学和理性的发扬,正是对防疫最大的支持,对医生最好的助力,对民族对国家最春风化雨的滋润。

内容摘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lxiaolongnv.com/ffwkb/51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