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行业分析,《吊在一棵树上等死的物流企业—快运》:随着德邦物流的体量越来越大,单一的市场定位已经远远不适合自己日趋庞大的胃口,一二线城市网点布局的饱和,业务量的整体增无可增,使得德邦只能把眼光瞄准那块鸡肋---二三线城市。而配送三四线以下城市的直营网点又因为交通、人员、货量的客观限制与德邦的主观的服务承诺永远无法实现对等,就必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从而成为整个企业的拖累。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叹,曹操当年的纠结竟然延续至今。只吃蕨类植物的恐龙纵横大陆,如今只是一个辉煌的曾经,无所不食的老鼠却依然生生不息,如今却可以称为纵横大陆,不过是低调些而已。
而针对直营物流企业死局的解决之道,非常简单---放开直营,终端加盟。让更适合这一方水土的人去完成这一方水土的作业,顺其自然的解决公司的纠结,对,就这么简单。
对于经营20年的德邦而言,很难放下那个让自己辉煌过的“直营”理念,让自己傲视群雄的华丽外衣。
因为德邦的直营与顺丰的出发点相同,那就是精良高效的服务品质。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使得整个物流行业中快运与快递的版块异军突起,成为两个里程碑式的传说。嗯---想当年。
虽然只是砍掉了经营不理想的网点,但毕竟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一步!
我一直在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压力使得德邦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拉下了这张曾经辉煌的“面具”?我可不信这是哪个决策者的“顿悟”,这根稻草是什么?
一:技术层面的主观改革十年前,整个行业的管理靠铁腕,运营靠人脉,经营靠感情;近十年,整个行业的管理靠专业,运营靠经验,经营靠服务;那么未来十年,在网络信息化管控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运用中,物流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在微利竞争中大浪淘沙般残酷时代:合纵连横,精打细算!
还当年我们所谓的“全国配送网点布局考量和评估”的依据是什么吗?拿着地图配着房产中介信息就ok了。最直观的也不过是站在十字路口上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而已。全凭经验,眼力,阅历,还有一点撞大运的成分。
当年的我们怎样也不会想到如今在大数据分析之下,企业高管对任何网点的盈亏效率一目了然,对任何配送线路的运营频次了若指掌,对任何一个远隔千里的运营操作团队如数家珍,甚至对每一部单车配送的路线优化到每小时多少公里时速才能少踩两脚刹车,少等一个红绿灯…..号称专业度最高的网点布局,易如反掌!
而当信息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等互联网思维模式和“互联网应用”手段大行其道之后,就已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了。甚至叫没有模式的模式---云技术
二,快运市场格局变化的压力这个就好理解了,电商销售的火爆带来传统线下零售市场的萎缩,德邦经营的目标5-50公斤的快运市场被电商冲击得七零八落,转型为普通零担物流不但因为自身的流程无法适应,这块被各路“老鼠”吃了二十年的蛋糕已经趋于饱和,所以这个方向的改革就是亏钱同时又觉得跌份儿。
而自从年双十一开始,生鲜电商,农产电商,中型家电家具,粮油,酒类等等客单偏重的(大于5公斤)的快消品在线上销量节节攀升,对于快递企业来讲是一个老大难的鸡肋,而对于德邦这类快运企业的吸引力不亚于一块新大陆,而想在同行业中登陆这块大陆抢占一个先机,却又为了“二三线配送网点的覆盖率”不足而犯愁了,还真是下雨天为卖扇子的大儿子愁,大晴天为卖雨伞的二儿子忧。
在如此背景之下只有两个选择:1, 投巨资铺设网点。(估计只要脑子不坏了的情况下,再看看中国邮政就不会走这条路)
2, 与二三线从业者加盟合作。(省钱,省力,还能“基本”保障服务,何乐而不为?)
那么最后感叹一下吧:从顺丰落地、德邦加盟开始,快递与快运市场的未来高管层,将会把我们这一批“老家伙”赖以生存的魄力、经验、人脉全部更新换代,一部电脑就把我们都给拍死在沙滩上……
年轻人,行业的未来看你们的了!
文/王亚军-10-21
·END·
物流创客活动成都站
10月31日(13:30-17:30)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