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初入天大和精仪完成的千字读后感吗?辅导员们以及年委会的同志们组成评审团,在同学们提交的读后感中选出了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下吧~
排名不分先后哦~
No.1
巍巍学府北洋高
——9班邢瑞丹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每当校歌响起,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鲜花盛开的海棠园,庄重朴实的求是亭,那株驻守校园百余年的爬地柏,那凝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缩影的校史馆……天津大学的每一处,每一角都洋溢着动人的温暖,展现着厚重的底蕴。漫步在校园,我总会为成为一名天大人而自豪。
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家国情怀是每个天大人的标签。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年中日甲午战争,洋务派进行了30余年的洋务运动,促使了西方生产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从甲午海战的全面溃败中,人们看到,仅仅学“西文”、习“西艺”的洋务教育,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正如梁启超所说的:这类学校“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天下”。面对着这中华之前所未有之大危局,时任清政府津海关道的盛宣怀于年,提出兴办近代中国的新型大学,即北洋西学学堂,仿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中国的封建主义“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自创办之日起,在办学上不拘一格,从实际出发,随时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学门。除开办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四学门外,年根据铁路需要人才开设铁路工程班。年因外交需要开办法文、俄文班、培养翻译人才。可以说天大人一直行走在祖国需要的最前列。
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这是北洋校歌里唱到的,亦是天大精仪人努力做到的。建国初期,年我国即着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除了需要进行理论上的研讨之外,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而仪器仪表是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大学最早设置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为有计划地培养能够独立进行仪器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科学研究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奠定了基础,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六十七年来,精仪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精仪求精的校训,在大江南北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不论是深邃的宇宙,还是浩瀚的汪洋,哪里都会看到精仪人的身影。
天大人凭着刻苦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圆满完成了繁重的学业,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诸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专家叶培大、董维域、史绍熙、戴昌辉、吴自良、杜锡钰、胡振渭先生等,有的至今仍担任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前辈们的伟岸身姿是我们前进的榜样,正如校歌所唱的,我们新的天大人,将会”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No.2
满怀憧憬,力谱华章
——4班张宇琦
从小到大,我曾无数次想象过未来的大学生活,在老师长辈、亲戚朋友的描述中,我早已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大学生活的图景。大学生活会是什么样?每思及此,都不免在憧憬之中有小小的忐忑和隐隐的期待。
几天前我第一次来到天津,走进天大的大门。“校园好大好漂亮”,这是从小城市走出来的我对天大的第一印象。随着脚步逐渐深入,我看见了迎新的学长学姐,看见了无数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面孔。八月烈日未消,学姐学长的细心叮嘱和耐心解答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抚平了内心的躁动。
高考考场上我们提笔似剑、挥汗如雨的风采犹历历在目,大学校园里我们一展身手、勇往直前的未来已蓄势待发。三年前,我们素不相识,天各一方;而今日,我们怀揣梦想,欢聚一堂。是命运之手让我们相遇,似锦的前程早已为我们拉开序幕,在未来的四年里,我们必将不负亲人希望,不负时代重托,充实自己,力谱华章!
来到精仪的时间不长,几天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优秀校友的发言;了解了天大和精仪的发展历程;还见到了邓亚萍这样的、印象中活在电视机里的大人物,真的觉得收获很大。看到精仪学长学姐的经历和作为,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么努力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想,我也可以!来到大学之前,我的人生目标很狭隘,我只想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也不求有大作为,只想健康平安、吃饱喝足就好。短短几天的时间,我的眼界突然变得开阔了,从以前的只考虑小我小家,到现在也会考虑到大国大家,甚至偶尔会想一想,是不是我真的也可以为祖国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呢?我也可以走进实验室,跟随团队研发属于自己的产品吗?我也能参与科研,成为国家项目的参与者和推动力吗?
浏览精仪院志,映入眼帘的是无数国家乃至世界上一流的科研成果。我们精仪学院精英辈出,且遍布各行各业,领军时代发展。我们有创新创业精英、有科学研究专家、有一流的学科教授……他们的身上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精仪精神。秉承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院训,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精仪前辈们不仅一往无前地持续开拓创新,而且不忘反哺母校,回校演讲、帮助新生代的精仪人,让我们的精仪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精仪学子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而纵观精仪学院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勃勃向上的天大精仪的发展史,也是我们精仪学子的指路牌,教会我们既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努力上进,同时又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力争第一。
在新中国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精仪学子理应挑起时代大梁,不负国家栽培,做新时代有目标肯奋斗的新青年,为祖国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有机会看看人世间的风景;祖国给了我保障,让我平平安安幸福健康地活在华夏大地上;精仪给了我平台,让我能够昂首挺胸,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不移的前进!精仪紫是我们精仪的标志,天大的品牌,也会是我一生的骄傲!
No.3
精彩精仪,活动感想
——10班赵洋
卫津河畔,垂柳飘逸,这里,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巍巍学府——天津大学。
年10月2日,她诞生于危难时刻,肩负起了救亡图存,建设强国的艰难使命。
精仪学院经过多次转折,逐渐随着历史的浪潮成长起来,精仪学院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学科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科学规划,提前布局,另一方面狠抓落实,实干兴院。多年来,精仪学院始终致力于优化学科布局,全面提升各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翻开《口述精仪》,里面记录了精仪学院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院友,用心聆听他们讲述的精仪历史,用心记录他们的精仪精神,用心感受他们的精仪情怀。这些院友代表多年学习工作生活,在精仪学院为学院学校发展贡献了青春与热血,遍布全球的所有精仪人一起践行,并传承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学院精神,在致力于服务国家服务学校的过程中,实现了精仪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至今汇聚全球的学术精英和一流学子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似乎清晰地看到了一辈又一辈精仪人为了祖国的强盛,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刻苦专研,追求卓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熟悉了一部部令人崇敬的奋斗史!
梦想决定未来,心态决定生态,时间决定质量,沟通决定效率,在学习工作分享上,陆丽老师为我们生动有趣的讲解了在天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我深刻感受到未来大学四年的重要性,家国情怀萦绕于心,德才兼备方可为人,我们正生活在社会的现实中性,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不会一帆风顺。中会有许多困难,也会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我们努力,不要一昧抱怨,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要相信社会在进步时代,日子在一天天变好起来,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加快这一步,我从精仪人中了解到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路,容易的事肯定做出来了,我们天大人,就要做天大事,要创新要攀登高峰,心态要克服。各种困难挫折与失败是常事,我学到在挫折与失败面前一是不能丧失信心,贵在坚持要咬牙克服困难。二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首先不能掩盖矛盾,粉饰数据,只有揭露矛盾才能找出问题,其次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要善于从各方面分析问题,三是要坚持实践实践。要是真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工学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计算机仿真上,坚持分析实践是夺取胜利的法宝。
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路还很远,要靠几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一位老前辈寄语: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发达的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难困苦,玉得大成,其忧患之意识,求是之精神,自强之心态,创新之品格,举世饮誉,历百年又十年而不衰,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改革伊始,百废俱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下协心,众志成城,一图重振西沽之雄伟,实现北洋之复兴。
一座城有百廿年沧桑,见证一个个历史时刻,有一座城,时而内敛厚重,时而热情奔放,在这里一个个闪耀光芒的名字照亮历史。天大是人生的归属,新的起点。
我相信,我将愈行愈远。
No.4
《口述精仪》读后感
——工科班周锐南
金秋季节,祖国即将迎来七十华诞。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家,自年的蜕变后又走过了七十个年头。作为零零后,蓬勃的改造运动,激进的公社跃进,如火的开放热潮似乎都是爷爷奶奶口中遥远的历史;两弹一星、融入国际、申办奥运则是父辈的故事;我们的记忆里是桑塔纳捷达到如今家家一车的蜕变,是大哥大与翻盖手机向智能机转变的魔法,是弹珠打卡到网络游戏的神奇。这个充满能量的国家,让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奇迹、书写自己的故事。因而面对祖国的生日,我首先要对她说的,是一声谢谢。
在祖国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幸运地来到了这个古老国度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开始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活。我自知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与千万学子无甚差别的大学新生。但是新中国七十年的蜕变,正是在一代代曾经平凡的人手中完成。在精仪学院的历史中,我发现了许多这样平凡却伟大,自立且与祖国相连的人。
开创精仪的王守融教授本出身名门,却依然投入科研,编写教材,设计教学方法;王明时教授在“三年困难”的艰苦条件下授课,埋头于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叶声华院士在“文革”中重回学校开展科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庞振基教授,从中学组织同学罢课反对内战,到大学担任班长开展帮扶学习、加入体操队,再到编撰教材教书育人,展现出的形象绝非死板埋头的学究,而是兴趣广泛心系家国的热血青年。如今德高望重的教授同样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
记得在周一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齐俊桐老师讲到青年人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复兴中,并为之努力,就能感受到快乐与满足。也记得曾看到对叶声华教授的一段采访,他说:我们要把我们做的事做实,转化为生产力,绝不能做做样子,做出来的东西只能放在实验室。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将个人与祖国相结合的远大理想,全面开放的能力培养,我想这就是一个合格的天大人,乃至每一个青年人的准则。在祖国七十年的历程中,正是这样的青年以自己的成长推动社会的进步。
曾经的辉煌与父辈的精神令人仰望,来自同龄人的激励则更使人印象深刻。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天大学长学姐展现出的落落大方,成熟自信令人震撼。曾经自我标榜为孩子的我也从这些优秀的同龄人身上回忆起我已经成年,成为了一个青年,成为了一个担负责任的人。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年轻的头脑,也只有年轻的头脑才能追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且不说新生周发言的学长学姐,就连宣讲的老师也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融入社会,融入祖国建设看似遥远,其实已经化身为竞赛、支教、党团工作来到我们身边。
习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中国的七十年的岁数其实还很年轻,热切呼唤着新鲜血液;华夏大地五千年的岁月又是如此厚重,盼望着辉煌的复兴。我们作为大学的新生,唯有快速成熟,刻苦磨练,用自己的青春,在自己的位置,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未完待续
供稿:邢瑞丹、张宇琦、赵洋、周锐南
图片来源:网络
审稿:杨朝乾、金春杏
爱你仪九,金朝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