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那些事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我是在胶济铁路边上长大的,从小看惯了火车来来往往,也曾经沿着胶济铁路出了我的第一次远门,这条铁路对我而言是很亲切的。

后来我才知道了这条铁路所承载的那些历史,和由这条路串联起来的许多故事。

“胶济铁路”其实是后来的叫法,这条铁路开始是被称为“山东铁路”的,在济南的胶济铁路博物馆,我看到了山东铁路公司济南站的名牌,印证了我以前听到的这个传闻。胶济铁路的历史和青岛这座城市,以及青岛港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叫做李希霍芬的普鲁士人,李希霍芬是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德国地理地质学家,他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并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他指出:“胶州湾乃中国最重要之门户”,“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在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里,他提出修建一条从胶州湾出发、连接山东的煤矿、经济南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铁路,以胶州湾为中心的铁路网,对于德国,则是将山东纳入势力范围同时又拥有广大中国腹地的重要选择。于是,德国把目标锁定在胶州湾,并悄悄做起了准备工作。年11月1日深夜,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德国终于等到了一个侵占胶州湾的借口。年11月14日,德军的远东舰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梦寐以求的胶州湾,从此,青岛沦为了德国的殖民地。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11月14号青岛都会鸣响防空警报的原因。

年3月,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准许德国在山东修筑自胶州湾经潍县、青州至济南的铁路,铁路两旁30华里内的煤矿准德商开采。年9月23日,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亲自主持了开工典礼。在当年的条件下,胶济铁路的建设速度是很快的,年4月筑至胶州,年6月筑至潍县,年4月通达青州,9月到达张店,年6月1日通至济南。胶济铁路是山东省最早的铁路,它不仅改变了山东的交通格局,也对山东乃至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建筑界,济南火车站是一座很有名的建筑,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两个济南站:一个是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另一个是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站。这两座火车站隔着很近,因为那个年代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并没有联通。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为拆除了的济南火车站惋惜,其实胶济铁路的济南站并没有被拆除,它至今还完整地伫立在济南的市中心,那座被拆除的漂亮的济南站,是原来津浦铁路的济南站。当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联通以后,原来胶济铁路的济南站变为了办公用途,人们记忆中的济南老火车站就只有津浦铁路的那座老站了。

胶济铁路的济南站,如今已经成为了胶济铁路的博物馆,就在离现在的济南站不远的地方,我每次到济南都会想进去看看可总也没有机会成行,直到最近有了上火车前一个多小时的空闲,才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火车站也是一座耐看的建筑,花岗岩的蘑菇石和爱奥尼克式的石柱,使整栋建筑既粗犷厚重又灵秀端庄,而且保存的十分完好。

走进这座有多年历史的老建筑,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

在序厅里,我看到有关胶济铁路建设场景的浮雕和地上的纹饰,展示的那些老的图片和文字,讲述着这段熟悉的历史。

在已经复原的贵宾候车室。德国落地钟至今仍可以正常报时。

当年的车站餐厅墙面上还挂着菜谱和价目表,这也是济南开埠以来最早的西餐厅了吧?墙上挂着青岛啤酒的广告,还是典型的民国风格,餐桌上立着高高的烛台,旁边还有老式的留声机,从这里的介绍上我知道,胡适先生也曾经是这里的顾客。

在展示里,我看到了最原始的选线图和后来建成的交际铁路的线形,当年测绘工作人员的照片,让我觉得既新鲜又亲切,新鲜的是他们手中的老仪器,亲切的是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当测量员的那些岁月,我也曾经每天扛着水准仪、经纬仪在工地上放线测量,也算是做过测量原本的同行。

展览的图片当中,我也看到了青岛港大港一号码头上靠泊船舶的画面,修建胶济铁路的材料大多是从德国运来的,而这些材料上岸的码头,正是现在的青岛港老港区,青岛港作为一个门户港的功能,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博物馆里还展出了当年德国的钢轨和钢枕,钢轨没有什么稀奇,而钢枕对我而言却是第一次见到。

我从小就熟悉了铁道上的轨枕是沥青浸泡过的四四方方的木头,而且我一直把这个构件称为枕木。而胶济铁路初建时全线铺设的都是这种德国制造的钢枕。据说这样的钢枕目前存世稀少,博物馆里展出的这一些,也是在年的时候,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偶然发现的,这也算是历史跨越了一百年,又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吧!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有一张当年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德利的照片。还记得我为奥运会帆船比赛工作的时候,曾经访问过德国的基尔,在基尔的帆船俱乐部里面,我看到了当年德国远东舰队的军舰照片,那里的人们告诉我,当年的远东舰队就是从基尔运河出发去往青岛的,现在联想起来,年11月14日率军侵占青岛,便是此人。

他的这份战绩,曾被德军刻在了青岛的信号山上,从老照片上的“棣德利纪念碑”中,我们还可以读到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我读过的《:德国东亚考察报告》一书中,关于山东和胶州湾都有专门的章节,而当年的德国在东亚攫取一块军事基地以放大本国利益的计划已经酝酿了几十年。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把德国的狮子头军刀,这座博物馆当中,丰富的展品和翔实的资料让我对当年布展的人们肃然起敬。博物馆的馆长告诉我,这是一把狮子头军刀,供当时德国海军军官使用。军刀当中沉淀的是岁月,我由此想到了当年的坚船利炮和刀光剑影,回想起当年的压迫与欺凌。以史为鉴,后事之师。

博物馆当中有一座历经百年的铁钟,这座铁钟曾服务于胶济铁路,铁钟的作用是真正的警钟,火车进站的时候,钟声提示人们注意安全,主人请我亲手拉响,那清脆的钟声便久久地在我的心中回荡。

青岛的大港火车站使用过的三面钟也陈列在这里,室外的两面表盘面向月台的两侧,是给旅客们使用的,而面向室内的表盘则对着站房,是为车站的工作人员准备的。

大港站是青岛最早的火车站,几乎与青岛这座城市同龄。幸运的是,这座火车站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老站,希望这座闲置的火车站能够早日承载起文化与历史,变成像胶济铁路博物馆一样的一处文化地标。胶济铁路动工之时,大港站便开始兴建。年4月,胶济铁路从青岛通至胶州时,始发站就是大港站。大港站也是青岛乃至山东最早的火车站。在青岛站建成之前,它一直承担着始发站的使命。鲜为人知的是,大港并不是它最初的名字,这里曾经叫过扫帚滩也曾叫过大码头,到年才改称大港至今。

我亲切的看到博物馆里复制的站长室,居然是城阳火车站的,早些年我还曾经坐着火车去过这座小站,房间里的场景是根据当年德国人拍的照片复制的,里面的挂钟、票柜、桌椅、电话都是当年的实物,这真的是很难得。

从老照片上我也看到了城阳站最初的样子,还有最早的沧口火车站,我是从这座火车站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后来我也找到了蓝村站和胶州站的老照片,蓝村是蓝烟铁路和胶济线的交汇处,如今的青岛港,在那里建了很大的陆港;而胶州已经成了我们的交通枢纽,空港地铁和高铁在那里交汇,中欧班列也在那里始发了。

照片上的潍县站也是德式建筑,我的母亲生在那里,我甚至在博物馆当中看到了青岛到潍县的火车价目表,听妈妈说过,当年她就是坐着火车来的青岛,也就是说她是从这个照片上的车站买了价目表上的车票随姥姥姥爷来的青岛。任何宏大的历史都会和一些卑微的个体相关,总会在不经意之间被一些物品击中自己柔软的内心。

有了铁路,当年的许多文化名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博物馆的照片当中就有老舍先生和胶济铁路的故事。上个世纪30年代,老舍先生在山东住过七、八年,在那对相对缓和宁静的时光里,老舍先生曾经多次乘火车往返于济南和青岛之间。前些年我在青岛比较喜欢的一个去处就是骆驼祥子博物馆,那曾经是老舍先生在青岛的故居。据说老舍的女儿舒济的“济”字,就是源自济南。

老舍一生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就叫《火车集》,我相信与胶济铁路相关的人生经历,也深深地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

博物馆当中另有许多自己熟悉的地方,比如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我曾经工作在四方区,己记不清去过工厂多少次,主要的车间和办公楼是去过的。

四方机厂是用来组装和维修机车的,当年的德国不可能有通往中国的铁路,像火车头这样的大件,当时只能被分解,通过远洋货轮运到青岛港来。这些漂洋过海运到青岛的机车部件,都会送到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组装成完整的火车头后投入使用。而如今的四方机厂,已经把自己的动车、高铁卖遍了世界。

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有德华高等学堂,我就读过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就是德华高等学堂迁过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于年攻占青岛,德国人开设的青岛德华学堂被迫停办。教师带领学生转到上海的同济医学堂投奔德国同乡,这也是同济土木科的发端。

墙有上当年教室上课情景的照片,让我觉得亲切。那些身着长衫、满脸英武的少年如今早已不在,好在德华大学的老建筑还在,位于青岛朝城路2号的这个德式院落曾做过青岛铁路分局的办公地,如今基本保持完好,是欣慰之事。

在博物馆中发现曾经为了宣传奥帆赛而通过铁路传递过的奥运旗帜,这无疑是个小小的惊喜,做为亲历者,我当年直接为奥帆赛工作过六个年头,睹物思及往事,心中满是荣誉和自豪。

铁路承载了物流和人流,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信息,物流运输毕竟只是贸易的实现方式。在馆中我见到了日本东和公司的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签订,烟台取代登州(蓬莱),成为山东地区唯一的开埠通商口岸,开始了近代日本与山东的贸易。东和公司来到山东。它经营的地点是龙口港。虽说年龙口正式开埠之前,中国政府规定禁止外轮在内港行驶,但像东和公司这样的日商却已经在当地开起轮船公司经营沿海航运业务了,那时的船通大连和牛庄的多,牛庄港即现在的营口,和登州一样,都是《天津条约》被迫开放的。

展出的图表已标明东和公司的经营范围,这是港口带来的贸易和其它服务业的聚集,博物馆保留了这段特殊的历史。

在老城我每每路过的山东路矿公司这里也有介绍,山东境内经济作物和专业化生产的情况也保存了当年的统计,我们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一步一步起来的。

馆藏的一张青岛地图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时的青岛港标注在现在的青岛湾,而当时的码头就是现在的青岛栈桥。青岛港的历史从年起算,最初就是从栈桥这座铁码头开始的。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有一件号称“镇馆之宝”的藏品,就是消失了二十多年的津浦铁路老济南站钟楼大钟的残件。津浦铁路济南站年被遗憾地拆除后,大批构件散轶而不知所终。感谢博物馆的不懈努力,终于搜寻到四面钟盘和其它的残件,修复后在馆中展出。

钟楼的模型也成了展品,大钟有两个10公斤重的铁砣,每24小时正好下降一层楼。铁砣是用一个像辘轳一样的装置摇到高处的。

已经被拆除的津浦铁路济南站的建筑模型,也是博物馆中的展品,从模型当中我还可以依稀看出这栋老建筑当年的恢弘气势。

老济南火车站,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是建筑艺术的经典和文化地标,也曾经被誉为“远东第一站”。年开始建设,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它的建筑师是赫尔曼·菲舍尔,整座建筑错落有致,极具美感。

我从网络上找来一些老的照片,来回味这些曾经的美丽和经典,对于这样一栋优美建筑的灭失,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至今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图纸,清晰地表达着这栋建筑的细节。

如果我们想找回津浦铁路老济南站的影子,可以去探访吉林西站。吉林西站是林徽因设计的,整栋建筑的造型和济南老火车站很像。

离开了胶济铁路博物馆,我最近心中常常会想起关于胶济铁路的故事和那些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我如今也经常有机会到青岛港的码头上去看那些数倍于当年的大船停靠在泊位上,而历经百年的胶济铁路仍然发挥着主要的疏港功能。年其实很短,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年又很长,它见证了岁月,也见证了成长。我喜欢在有历史的地方思考,在有历史的地方回望,在那些或是经验或是教训的过往当中展望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责任编辑蝶梦END青岛市市南区琴岛作家协会

《琴岛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clxiaolongnv.com/ffwyw/80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