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上帝设计的人体,不提供退换服务,差评!
在进化论奠基的初期,进化论学者与西方宗教神学者之间围绕着人体是完美的还是充满缺陷的,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论战。在西方宗教神学者的信条中,人体是上帝仿照其自身来创造的,而上帝完美上帝的能力完美,那么人体自然必须是完美的。
针对这种梦呓般的观念,以达尔文为首的新一代进化论生物学家,展开了对人体的“设计”缺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只有承认人体是经由不完美的自然选择过程进化而来,才能解释出现在人体发育和结构上的种种问题和缺陷。因为,即便以达尔文时代的知识,如果人体是经由所谓智慧设计创造出来的,那只能说明创造者的水平很差劲,因此才引出达尔文所言,应该退货要求重新设计和发货呢。
脊柱的四个弯曲只是凑合能用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大事件,但虽然已经数百万年,但直立行走这项功能并未达到完美的境地,这是因为从四肢走路转换到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我们的脊柱的变化仅仅是凑合能用,它仅仅是简单的通过几个弯曲来支撑直立的头部,同时又允许双腿行走,其结果就是这种凑合能用的脊柱,给脊椎下段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脊椎下段并没有因此发生适应性改变,这直接导致约80%的成人患有腰痛以及颈椎问题。
僵硬的膝盖
膝盖只能在两个方向上旋转:向前和向后,不能向侧面旋转,因此在运动伤害中,膝盖显得特别脆弱,一旦膝盖朝其它方向旋转,而身体没有及时跟上,就会造成膝盖损伤。而只要采用如我们肩关节那样的改造,本来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但膝盖最初出现的时候就不是为了适应直立行走,所以当我们的祖先演化为直立行走的时候,只能强行改造四足行走用的膝盖,因此造成如今这种山寨气息浓厚的膝盖。
图示:攀岩运动很容易损伤膝盖的根源就在于,膝盖运动方向只有两个,在别的方向上用力很容易造成膝盖损伤。
狭窄的骨盆
随着人类祖先大脑的增长,女性祖先的骨盆宽度随之增长,以适应胎儿的头颅,但人类大脑继续增长,而骨盆却已经无法继续生长,因为继续生长就会破坏直立行走的姿势。实际上,女性骨盆增大已经造成女性的走跑姿势受到影响,因此在逃命的时候,平均速度低于男性,这不仅仅是由于肌肉力量差距造成的。当然,男性通常认为女性的走路姿势婀娜多姿。但无论如何,依然不够大的骨盆,导致女性分娩的难度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首屈一指,应该说,人类的大头颅,给女性造成了巨大伤害。
图示:女性骨盆比男性宽大,这是为了生娃的需要,但依然不够宽大,导致人类的分娩相比别的动物来说,极端困难。旧社会说生孩子尤其是第一胎无异于闯鬼门关,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暴露的睾丸
由于精子需要比体温较低的环境才能长期保持活力,所以动物的睾丸并没有隐藏在腹腔中,这个问题在四肢行走时,问题不大。但当人类祖先站起来之后,雄性马上就面临一个麻烦问题,外置的睾丸带来各种不方便,而且还成为一个相对致命的缺陷。
实际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雄性都有一对悬挂的睾丸,但当一些哺乳动物进入海洋适应水中生活之后,它们的睾丸就呆在了腹腔内,这说明睾丸的位置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大概是因为呆在水里这种真3D空间中,外置的睾丸实在太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吧,同时水温可以帮助内置的睾丸继续保持凉爽。遗憾的是这样的变化并未发生在我们的祖先身上,但直立的姿势毫无疑问增加了男性的特殊风险。
图示:必须保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多余的智齿
随着人类先祖食谱的改变,我们从素食变成了杂食动物,而随之面貌也发生变化,但当初为了适应素食长出来的磨牙并没有及时退场,这导致一种常见的牙病,智齿伤害。不过,人类正在慢慢失去他们的智齿,比如在爱斯基摩人中25%的人已经不会再长出这些无用的智齿了,爱斯基摩人只有肉可吃,磨牙的用处被降到了最低,同时那里缺医少药的,不恰当的智齿生长很可能会直接致死,这大概是他们这个人群中率先选择出了那些天生就不长智齿的人吧。
图示:智齿造成的伤害有时候会引发严重感染,致人于死地。
糟糕的尺神经
尺神经是从肩部的肱神经丛延伸出来,负责控制小手指和手掌下一半的感觉和动作的神经。尺神经所过之处被称为肘隧道(cubitaltummel),这是最容易因为受压而产生病变的地方,在这里因为有一条韧带特别厚,负责支撑前臂,所以当这条韧带变硬,隧道就会变的狭窄。但是这条神经并不需要必须从靠近体表的地方通过。当然,对于四肢行走的动物来说,尺神经的走向没有什么问题。但当我们直立行走后,肘关节就成了一个非常常用的关节,它需要反复弯曲,或者利用肘关节支撑身体。而这些动作都会逐渐伤害在肘部靠近体表的尺神经,日积月累造成一种常见疾病——肘隧道症候群。笔者作为打字党,数十年在电脑上打字,如今已经成为肘隧道症候群患者中的一员,说多了都是泪啊。
糟糕的喉返神经
喉返神经(RLN)在我们说话和吞咽时,都必不可少。它将大脑的指令传送到声带下方的声带或喉部的肌肉,这个距离并不长。但是,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喉返神经会缠绕在颈部的一小块组织中,这些组织在随后的发育中又会下降到心脏附近的血管。而在返回喉部之前,这个下降导致神经在主动脉周围环绕。其结果就是给胸部手术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同时也让我们在拳击中变得脆弱。当然,这同样和我们直立有关,一个本来没有问题的解剖学结构,在站起来之后就成了问题。
图示:在长颈鹿脖子上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但反正它们没有手,也不做开胸手术,所以无非是神经变长变复杂了一点,总的来说对它们没啥害处。但这看起来真是相当的愚蠢,和适合用来质问智慧设计论者,如此设计动物和人体的智慧又何在呢?
错位的声道。
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声音系统。但其设计方式大有问题,它让声道下降,导致食道中的食物有可能进入声道让人窒息,解决方案是增加一个快速开关的会厌软骨。但这造成我们的呼吸和吞咽不能同时进行,但其它动物就可以,因为它们的声道和食道是分开的。但鲸也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复杂的发声系统,但它们是将喉咙放到它们的气孔中,依然和食道保持分离,不搞容易出现的会厌软骨开关,当然鲸的声音表达能力不如我们,这一点还是要承认的。
疯狂的大脑
新大脑出现以后,旧大脑却依然存在。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考古现场,上面是新的下面是旧的,层层叠叠。这种连设计都算不上的安排,造成大脑功能的失调变得难以避免。要为今日我们如此众多的精神障碍负责。
图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大脑
至于许多人都在说的装反的视网膜,我就不再详述了。这个问题属于所有脊椎动物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人类身上。
在这么多的人体缺陷里,最有趣的还数全人类装反了的眼睛。
我们常说的盲点、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毛病,都可以甩锅给贴反了的视网膜。
视网膜就像一台照相机中的底片,负责感光成像,当我们看东西,物体的影像就落在了视网膜上。
所以,视网膜是我们视觉形成的基础,一旦发生病变,视力就会严重受影响。
图:视网膜
人类的视网膜大致由三层细胞组成,分别为感光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其中感光细胞*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双极细胞则负责分类处理这些电信号。
最后节细胞会把这些分类好的电信号传输至大脑,形成最终影像。
我们知道视网膜这3层细胞的功能后,应该就能推断出它们在眼球中的位置了。
在理论上,感光细胞应该处于最外侧,毕竟要接受外界传入的光信号,肯定越靠外越好。
而节细胞负责最后将电信号传入大脑的这最后一步,位于眼睛最靠近大脑的内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我们人类眼睛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感光细胞和节细胞竟完全颠倒了。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不科学的设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光线射入瞳孔时,要先经过节细胞和双核细胞,最后才能到达感光细胞。
那么这些“挡”在感光结构前的细胞,就会使光线反射或折射,而感光细胞的成像质量也会大幅下降。
这就如比在相机的胶片前面,外贴了一张半透明薄膜。
除此以外,由于节细胞位于光线进入的方向,所以其神经纤维必然会汇聚成一束,反穿眼球再绕回大脑。
而在此处,感光细胞是没有落脚之地的,被称为视神经乳头。
所以这才导致了我们视网膜中有一块区域无法感光,这个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盲点。
图:盲点小测试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手段,来找出这个盲点所在。
首先伸出你左手将左眼蒙住。然后把屏幕置于视线前方约20厘米处,用右眼盯着左边圆形看。
很快你就会发现,右边的十字图形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突然于某个位置消失。
不过,即使有一块区域人眼无法捕捉,但盲点并不会降低我们的视觉质量。
别忘了,我们人类是有一对眼睛的。
虽然每只眼睛都有一个盲点,但这两个盲点区域是不交叠的。
所以一只眼看不到的盲区,另外一只眼可以看到就ok了。
可能你又要发问了。为什么就算闭上一只眼睛,我们还是无法察觉盲点的存在呢?
现在听过的最靠谱的解释,便是大脑强大的“脑补”功能。
人类的大脑会根据记忆和盲点周围环境,补全眼前该出现的画面。
而人眼的无意识跳跃和振动(即使我们盯住某个物体,这些动作仍会不断发生),都有助于刷新图像使盲点消失。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手段,如上面的小游戏,才能看到自己生理上的盲点存在。
除了盲点的出现,视网膜的这个垃圾设计,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眼部疾病。
例如视网膜表面还布有一层血管网,就是为了给节细胞和双极细胞供氧。
这些血管除了扰乱入射光线外,血管一旦破裂就会挡住光路,严重影响视力。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眼底出血。
而人眼设计中,最不靠谱的还数视网膜的固定方式。
因为“反贴”了,视网膜与眼球壁之间只由感光细胞顶部与色素细胞层松散的接触,因此极易脱落。
如脑袋挨了一拳,或随年龄增大眼球变性,都可以造成视网膜的脱落。
更夸张的是,有的人是多翻几下白眼都可能出现状况。
但是如果视网膜是“正贴”的话,神经纤维就会牢牢把它“拉住”,脱落就没那么易发生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种动物视网膜是“正贴"的呢?
事实上,一直被认为低人一等的章鱼,其眼睛才是一个的正确设计。
如果我们可以抄袭一下章鱼的眼睛结构,或许就没那么多毛病了。
章鱼眼睛的复杂程度与人类相当,在暗无天日的深海里追捕猎物也是毫无压力的。
而且即便作为无脊椎动物,它们的眼睛在解剖学上也非常像人眼。
不同的是,章鱼的视网膜是“正贴”的。
章鱼的感光细胞,就朝向光线进入的方向,而血管、神经纤维等都位于感光部位的后方。
章鱼眼与人眼解剖图对比
所以,这些神经是直接连到大脑,无需穿透视网膜,再绕路回大脑。
这不但使神经回路更短,视网膜被这些神经纤维拉住也不会那么轻易脱落了。
盲点?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章鱼:不存在的。
所以,如果当初我们能进化出类似章鱼的眼睛,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事发生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