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男,汉族,年生,江苏东台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师承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擅长医治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发表了多部医学著作,并有多篇学术论文获奖,先后指导博士后1名,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9名,带徒2名,带上海市中医希望之星2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施杞
人物故事:
中医学界的标杆人物82岁的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中医院施杞教授,每周依旧保持三个半天门诊的高频出诊。不久前,老先生历时三年编著的万字《中医骨内科学》正式出版,填补了我国中医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施杞
我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老龄人口,作为退行性疾病,骨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实仅有20%的患者需要开刀。施杞的使命就是利用好中医,让可开可不开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免于开刀之苦。在这方面,中医正骨疗法可以大有作为。
拜师学艺之路施杞出身医学世家,从医至今56年,3年从原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便师从著名的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石幼山二老。石氏伤科以内治法扬名天下,“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调衡扶正祛邪”,三条法则堪称石氏伤科的精髓,亦引领青年中医师施杞步入中医殿堂。
施杞
习得石氏伤科真传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施杞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综合治疗的方法,便治好无数骨病案例,其中不乏各类椎间盘突出者、颈腰痛者、肩膝痛者……
他强调,石氏“内治法”讲求药物内服外用、配合针灸手法,临床八成以上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目的,完全没必要开刀。
创新中西医相结合鲜有人知,施杞作为“根正苗红”的中医师,医院进修过两次:年,医院骨科进修一年;年,医院神经外科进修了一年。中青年时光的这两段“小插曲”,非但操练了自己在西医临床的技巧,更为他在中医学科发展中定了新格局。
他认为:“西医之所以强盛,有两大鲜明的优点。其一,比较好地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其二,比较好地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基于这两点,西医走出了局限,迈向了世界。”
施杞在施杞看来,中医属于古典哲学,而非现代科学,因此很多人认为,“西医没救成人也是科学的,中医哪怕救活了人也不科学”。中医见效,但作用原理不为人所知,犹如神秘黑箱。怎样揭开黑箱的神秘面纱,将“黑箱变白箱”?这个问号,堪称留给时代的最大课题。
他总结道,“守住中心、边缘杂交,学科发展才能永葆活力。这也正是中医发展提出的‘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传承·桃李满天下中医发展不应妄自菲薄,亦不该好高骛远。培养出余位博士硕士生的施杞,常常教诲学生“心怀梦想、不忘初心”,“就业与创业有着本质区别,勤研技术,持续探索,眼光更高才能走得更远。”
栽培弟子他不遗余力,哈佛大学、罗切斯特大学、霍普金斯大学……都有来自施杞团队学生的身影。
施杞施杞培养的弟子遍布全国,其中近百人已是硕博士导师,为我国中医骨伤学科不断输送了一批新秀。他也获得了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好医生、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中药发展终身成就奖、上海医学发展百年终身成就奖。
呗呗说:
三年前,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60年之际,老校长施杞自掏腰包捐了6万块钱给母校,他勉励年轻人:有梦想有作为,弘扬中医个体化治疗优势,探究普适诊疗规律,是当下优秀中医医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1、百师?人物
徐义林:“江南扇王”的传奇人生
2、百师?人物
付占祥:我用树皮器物书写历史
3、百师?人物
“鱼皮部落”里的赫哲族妇女
4、百师?人物
郭承毅:一辈子做风筝的手工匠人
5、百师?人物
陈义时:手握拳刀六十载,一刀一版刻人生
为了传递新时代匠人心声,塑造新中国百师人物形象,挖掘非遗品牌的深度和影响力,全国首家非遗杂志《百师》现面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工美大师,中书协、中美协会员及传统文化领域的学者、专家,行业部门领导以及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等征稿啦!
如果你是施杞这样的传承人
一定要来了解:
——专注非遗文化领域的专业期刊
——用匠心精神影响世界的平台
——传递新时代匠人的心声
——塑造新中国百师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