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百度职业道德委员会通报,原百度集团副总裁韦方经调查发现涉嫌贪腐犯罪,现已被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这是百度又一名因为职场腐败而被抓的企业高管。据网友分析,百度副总裁级的经济问题,金额一般在数千万以上,大部分退赔以后也要有8-10年的刑期。
近年来,企业高管,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高管涉嫌违纪被抓的新闻层出不穷,大至BAT,小至初创公司,不管是稳定如国企、守法如外企、红火如民企,都有不少职场精英在腐败问题上栽了跟头,一世英名折在了经济问题上。
英雄难过腐败关。
职场腐败,但凡是有些社会阅历的,基本也都略知一二。
即便没见过,也都在和同事闲聊时,对某些岗位、部门、人员,抱有一种天然的怀疑态度。
而这些部门往往是公司里的支出大户,比如市场、采购。
但实际上,任何企业,任何岗位,但凡有支出需求和采购需求的部门,都可能会滋生腐败,性质都一样,只不过就是问题大小的区别罢了。
腐败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可以总结为几类:
1.利用公司资源
即由于企业平台拥有稀缺资源,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对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进行不公平分配,或者以此为威胁,向合作伙伴索取贿赂。
笔者在一家世界强物流公司工作时,由于网络不健全,很多国内区域还要靠发展代理服务商实现覆盖。那个时候,做国际物流代理服务,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为此,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和公司签约。而签约权以及结算价格都下放给了区域公司和省公司。于是,把代理权给谁、多少钱结算就有门道了。
很快,各地分公司利用代理商拿回扣的传闻在公司内几乎都传开了,甚至几个区域老总都卷入其中。但这几位区域总都是和公司董事总经理一起打拼多年的兄弟,所以很长时间都奈何不得。
最后,这个事不知道怎么被捅到全球总部了,甚至还牵出了董事总经理的一些问题。于是,董事总经理马上挥泪斩马谡,将几个区域总和几个分公司总经理全部解职,这才平息了一场大风暴。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行业逐渐没落。如今炙手可热的电商平台,开始成为职场腐败的新高地。
去年,某头部电商平台监察部工作人员在一次排查时,发现有几个商家的销量过高,获得的推广资源过多,于是就产生了怀疑,找来商家进行约谈,结果一聊果然发现了问题。
据其中一家公司的法人代表王某交待:该平台负责审核供应商引进的进口食品部高级经理严某,曾给他打电话称说客户对我们投诉较多,上海消保委在查大闸蟹质量问题,我们公司有被媒体曝光的风险,曝光就不能在平台上卖,年可能会调整供货商,有些供货商可能就不用了之类的。
后来,严某又跟王某说想买一辆奔驰R,王某就带严某到4S店看车,过程中严某暗示看中一款,王某便会意帮他付钱买了这辆车。
事情曝光后,年2月24日,严某因受贿9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2.利用公司资金
这个就相对简单多了。
无论什么行业,每家公司每年都或多或少要支出一些费用,用于采购生产物料、招聘、市场推广、后勤保障、员工福利等,而这些采购工作,必然由人操办。即便公司有采购部,也依然是人来执行。所以,对采购资金的利用,便成为了职场腐败最为光明正大的途径。
说到采购资金,公司里最常被人诟病的就是市场、广告部门。因为在大家眼里,这些部分唯一的工作就是花钱,但效果却无足轻重。于是,不管这些部门有没有腐败行为,都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实际上呢,市场推广部门确实是现代企业职场腐败滋生的重地。
近年来,诸多互联网公司自爆的腐败案件中,50%以上均出自公司市场推广类部门。
笔者毕业初期在某外企工作期间,也发生过一起市场部门腐败事件。
因工作需要,公司每年会有推广预算上亿元。当时我的上级是一位从某知名洋快餐公司挖来的市场经理(女性)。
在圣诞节前夕,我们要做一个圣诞产品促销,为此要制作一批圣诞礼盒,涉及特种印刷和礼品采购,预算有几百万。
当时,公司实际已经有礼品和印刷品供应商。但是这位经理却一意孤行的要引进新的供应商,并美其名曰是要降低成本,说原来那家供应商太贵了。仗着其是CMO的嫡系,CMO默许了。于是,那次采购,是三家公司比价,其中两家是既有供应商,另两家则是经理新引入的。
当时这个项目是我的一名同事负责,本来他是要求发暗标报价。但经理要求先发电子版给她,她要做预算。随后,在打样阶段这家新公司因打样质量不高,评标小组都打了低分,但结果却是这家新公司以微弱优势中标了,并且合同还规定要支付%的预付款,而此前一直都是37开支付。
结果,我的那名同事气不过,把这个事举报给公司总经理了。
总经理安排人彻查,结果认定是流程违规。最后CMO赶紧弃车保帅,将这个市场经理开掉了,公司也并未对此进一步追究。
3.利用职务/权力
有时候,职场腐败的高手并不会自己出手,而是会戴上一副“白手套”,并通过这副手套为自己敛财。
数年前,笔者在某PC大厂工作时,公司几乎每年都有员工受到查处。
当时,有一个负责公司IT数据搭建及交付的部门高级经理武某,他负责的团队经常需要聘用外部顾问。这些外部顾问的工时费相当可观,每天可达数千元。
武某在职期间,因为具有管理部门外聘顾问、决定其去留的职务便利,便处心积虑的安排与自己有深厚合作关系的外聘顾问吴某,进入公司工作,并通过给其优秀考核,以确保其持续在公司工作。
而武某,则以借款名义陆续向吴某索要钱款,先后共计人民币86.万元。
无独有偶,公司的另一位人力经理张某(女性),也是利用负责引入人力服务供应商、确认人力服务的工时与薪酬等职务便利,将亲友公司引入为人力服务供应商,并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与其签订外包服务合同,收受了.6万元的回扣及贿赂。
直到东窗事发,公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家公司与当事人存在特殊关系。
很多人觉得,能够职场腐败的都是掌握实权的高管或者肥缺,实则不然。只要有机会、有漏洞、有私心,那么职场腐败就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1.职场腐败和员工级别无关
任何企业、任何行业,不管员工级别高低,都有可能发生职场腐败。且根据媒体报道,职场腐败基层化的趋势,反而越来越明显。
因为,越是基层员工,其收入水平低、社会阅历浅、思想意识不坚定、社会负担更小,所以对待诱惑更为大胆、直接。
26岁的廖广衡,此前淘宝担任申诉运营中心专员,也就是俗称的淘宝“小二”,负责邮件申诉处理。
淘宝公司为打击淘宝网上虚假交易等违规情况,对被系统判定为违规的店铺作出扣分及降权的处罚。若店铺有异议则可向淘宝公司提供材料进行申诉,由淘宝公司工作人员对店铺的申诉进行审核,申诉成功则撤销处罚。
不久,看到商机的廖广衡与两名早已离职的淘宝“小二”预谋,由这两人寻找被系统判定为违规的店铺,利用被告人廖广衡人工审核申诉的职务便利,帮助淘宝商家通过申诉进而撤销处罚,并在收取好处费后分成。
事发后,廖广衡与他人因共同收受50余万元,被判刑2年4个月。
2.职场腐败和企业性质无关
很多人以为民企,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容易滋生腐败,殊不知,已经建立完善监察制度的国企和Compliance部门的外企,一直也是职场腐败滋生的温床。国企就不说了,外企由于近年来的本土化发展,实际上在华的员工基本上都已经是国人,只有部分高管是外资委派。
特别是10年前,外企在企业管理上确实更为宽松,流于形式。在一些岗位和部门的费用把控上,基本上是预算制。即预算获批之后,怎么用,便由部门决定。至于合规性,只要流程上合规即可蒙混过关。这无疑给职场腐败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而监察部和合规部、采购部的存在,虽然会对职能部门形成一定威慑,但依然存在漏洞。
3.职场腐败和年龄性别无关
在职场腐败问题上,还有一个的统计,女性腐败并不亚于男性。而且腐败金额,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说,只要身在其位,心在其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难以逃脱金钱的诱惑。
年7月,小米公司内部通报称,中国区市场部创意视频部负责人赵芊(女)利用职务便利向合作供应商索要好处,金额较大,已被警方立案调查。据报道,当时曾有传言称,这名美女总监索要好处费多万元。
法网恢恢,年12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作出判决,赵芊在职期间因收受两家公关公司的好处费,给两家公司三次成功承揽新品发布会搭建项目、成功承揽年会走秀项目提供便利,被判处八个月刑罚。
4.职场腐败和员工薪资无关
针对腐败,我们直觉上都会觉得,是因为工资待遇低,这些人才会这样,所以唯有高薪才能养廉。
实际上并不是。
如果基层腐败是出于待遇问题,那么最近曝出来的诸多公司高管腐败案件,显然不是因为待遇问题。和众多政府高官贪腐一样,他们缺钱么?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家缠万贯,根本不缺钱。
15年,我在一家新能源公司短暂就职时,时任的一位事业部副总裁就很典型。在职期间,关于这位副总裁的坊间传闻很多,说这位副总裁在做区域总时,不但和女下属乱搞,还对原主管区域的大经销商直接掌控,谁都不让碰,而这位绯闻女下属,后来竟被直接安排到了我的部门,和我平级。
在总部办公室,这位副总裁总是一副清廉非常、无欲无求的样子。可一到了地方,在经销商那便立即作威作福,吃拿卡要,无所不做。
后来,在我离职后不久,这位副总裁因为女下属和女秘书争风吃醋、互相举报而东窗事发,牵出了很多经济问题,这位副总裁只得狼狈的离职了。
为什么这些高官身居高位,还要如此呢?
实际上,腐败犯罪,真的是可以上瘾的。
就像黄赌毒一样,对于财务自由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当这些人第一次尝到了腐败的甜头后,身心会产生极大地快感。这种不劳而获、以权谋私的快意,是难以言喻的。不仅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更让人有一种高高在上、手握大权的幻觉。
然而,和赌博和纵欲一样,即使在此后Ta会产生一定的畏罪感、恐惧感,但当诱惑再度来临时,内心的躁动再次压倒了一切。
于是,从此Ta便对这种快感欲罢不能。
职场腐败,屡禁不止。
反映出三个层面的问题:
1.思想层面
职场腐败,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天然缺陷、是人性贪婪、自私的一种本性表现、是经济发展和法制发展之路上的必然阶段。这无无关社会制度、无关企业制度,而是一种职业道德操守沦丧的大环境使然。
当拜金成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当金钱成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当道德和操守在流量面前变得一文不名;当犯罪之后,我们心怀的不是罪恶感而是成就感;当我们只有通过腐败,才能获得有限的商业机会;那说明,真的不是公司病了,而是整个社会病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布了这么多年,我们可以试问下自己,你是否都明白其中的深意?是否都了解其中的内涵?是否真的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深入了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在警醒着我们的行为?
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存疑的,那说明,我们确实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了,我们确实需要反思一下如今的教育体系问题了。
2.法制层面
目前,针对职场腐败,依然是民不举官不究的局面。
事实上,90%以上的职场腐败案件,都是在被举报之后才被立案侦查的,而这些被立案的案件仅仅是职场贪腐的冰山一角,大部分公司在收到举报之后,都选择低调解约或者辞退,以免将丑闻外露,这就使得职场贪腐变得更加猖獗。
实际上,对待职场贪腐,我们是有法可依的。
根据我国刑法,职场贪腐可适用“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职务侵占罪”,根据涉案金额可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据媒体报道,年以来宣判的21起企业贪腐案件中,有26名被告人被判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其中1人同时被判处职务侵占罪。
从量刑来看,26名被告判处3年及以上有期徒刑的仅2人,判处2年至3年之间的6人,判处1年至2年之间的7人,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4人,适用缓刑的7人。其中,判刑最重的为5年。
同时,部分企业还将职场贪腐作为重大职业劣迹,一旦被认定,将对涉案人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终身影响,甚至会因此而在行业内被“封杀”。
因此,企业对职场贪腐采取“零容忍”,杀一儆百,无疑对职场贪腐者可以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3.社会层面
治理职场腐败,我们一直试图通过思想教育和规范企业制度来进行防范。
但目前各个公司基本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员工手册、企业价值观,也都纷纷成立了公司监察部或合规部等反腐部分,但职场贪腐问题却并没有因此减少。
所以,对待职场腐败,光靠企业端的治理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层面的改革。
贪腐所得收入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除了制度漏洞之外,也是因为个人收入和资产情况不透明所造成的。如果所有公民,公职人员的收入、资产,都能如实申报和审计,那么非法所得无疑将无处藏身,无处遁形。
有人会觉得这样是侵犯了个人隐私。
你真的觉得自己还有隐私吗?
更何况,如果我们的收入资产来源光明正大,你又担心什么?该担心的恰恰应该是那些来路不正之人吧,
况且,申报和审计不等于完全公开,而是保证有据可查。当某人涉案时,司法机关便可查询到其资产和收入信息。届时,对于未申报、无法说明正当来源的收入资产,即可作为量刑证据。
然而,即使是申报,我们现在要走的路依然还很长。
所以,针对职场腐败和官场腐败,在现阶段就如同新冠病毒一样,并没有特效药,更没有疫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还将在职场长期存在。纵然可以通过法律和反腐进行压制,但此类问题从根本上仍无法解决。
面对“恶之花”的妖艳魅惑,你是洁身自好,还是深陷其中,就看你自己的意志力了。
好自为之啊。
年4月24日
于北京
—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如果您喜欢以上文章,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