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上海楼市,你知道哪家房企卖的房子最多吗?是起家于上海的绿地集团?或者是在上海深耕多年的万科?
这里,有一份权威的报告,是方方地产咨询机构在7月号的《决策咨询报告》中最新出炉的,它将带你解析上海楼市最新的竞争格局。如果你的足够的兴趣和耐心,且听我们娓娓道来。
7月,我们照例回顾上海楼市年的上半程:1-6月,全市商品房(包含政策性房源,下同)交易量为.2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大幅萎缩18.29%;总销售金额共计.75亿元,同比跌幅达17.12%。
那是一个与众多新闻基调相符的数字,仿佛在说上海楼市开始走了“下坡路”。那么,在这个看似低迷的年上半年,上海楼市到底呈现出怎样一个竞争态势?哪些房企萎靡不振,又是否有房企逆风扬帆再创佳绩?
且随我们一同去看一看。
根据本报告最新整理的《年上半年上海市场企业销售金额排行》,排名前50位企业的总销金额为.93亿元,同比下跌9.47%,同时,50强销售总金额占全市比例,即市场份额,却从年同期的52.5%上涨至57.4%。
再看10强表现:总销金额.81亿元,在整体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反而超过了年同期的.82亿元,市场份额更是大幅上涨6.7个百分点,达到28.6%,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市场交易金额及交易量同比出现下降,而整体聚集度却在经历年的倒退后,再次呈现回升态势,这表明:年上半年,企业的集中度急剧提升,在调整的行情下,龙头企业的抗压表现尤为出色。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此次的四强。
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7.27%、4.19%、4.19%和3.42%,合计19.07%!也就是说,区区四家企业,就几乎分得了整个上海将近五分之一的市场!要知道,在前几年,该数值仅仅徘徊在13-14%之间而已。不仅如此,老四的销售金额居然是老五的两倍有余!
第一梯队加速扩张,将第二梯队甩在了身后,市场分化加剧了。
那么,这牛气冲天的四家房企是谁呢?
老大,依然是绿地。它以.68亿元、44.05万㎡的成绩再度蝉联50强企业首位,7.27%的市场份额更是创下了上海楼市有史以来的新高。此外,绿地在今年上半年销售项目的“含金量”也有显著提高,所有成交物业的销售均价达元/㎡,而在此前,该数值一直在元/㎡上下徘徊。
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融创绿城(注:本机构自年起,制作企业排行时将融创绿城与绿城进行剥离计算)和万科,两者不相上下,总销金额分别为69.60亿元,和69.47亿元。其中融创绿城表现更加抢眼,在年成立合资公司后迅速崛起,凭借收购一手项目,并迅速包装上市的开发模式,今年上半年从万科手中成功夺取“榜眼”之位。
万科尽管失守第二的位置,但表现依然不俗,69.74亿元的金额也创下了该企业往年同期的最好成绩。
第四位是保利地产。这位老大哥曾在年时跌出过前四,而此次“回归”的原因之一,与绿地颇为相似,一直走“平民化”路线的保利地产,其上半年所有成交物业的销售均价居然到达了元/㎡,几乎较往年翻倍,而在56.82亿元的总销额中,作为顶级豪宅项目的保利ONE56贡献高达23.56亿元,其个盘成交均价创元/㎡的罕见新高!
尽管无法与前四夺目的光彩相比,上半年,还是有一批房企表现不俗。
其中有这样一类企业:他们都是上海楼市的常客,前几年的销售情况或许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都不太好;但在年上半年,他们依靠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销售节节攀升!
其中最抢眼的非旭辉莫属,他,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老五。尽管成绩仅有保利地产的一半,但是请注意:那是旭辉有史以来首次进入上海榜单前十,更是首次进入前五!那旭辉有什么特殊的能耐吗?
它所做的项目几乎清一色位于远郊、但不至于荒芜的地方;它打造的产品几乎清一色的紧凑型公寓、类住宅;它所有产品的售价几乎清一色与区域持平甚至略低。就是如此平实的开发风格,为它赢得了第五的位置。
另一个表现突出的是金地,因为执着于远郊豪宅的开发,又恰逢限购,它已连续两年无缘榜单前30。年上半年,金地重操“刚需”旧业,凭借金地自在城、金地松江艺境两个远郊首置首改项目,重新跃升至14位。
此外,花木房产、中环、龙湖,也依靠市区或远郊刚需项目的热销,排至12、19及20位,而就在去年,他们都还在50名开外。
在本次的榜单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完全陌生的新面孔,如第8位的上海创辉、第25、26位的汇成房产、冠浦房产,以及第28、29位的临港新城、荣威置业。他们的崛起,都“归功于”同一个原因: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尤其是第8位的创辉,其上半年在售项目仅有一个“北上海物流8号地块配套商品房”,但却成交了将近套,总金额达26.39亿元。
仅仅一个保障房项目,就让创辉超越了中海、和记黄埔、华润等众多大牌企业,不知那些被超越者的心中,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年上半年的上海楼市,也有房企面临着销售不力的局面,如前几年来一直稳定在前三的大华,继去年跌出前三后,这次仅位列第13。排名的连续下滑,其原因归结于久未在公开市场拿地,而此前在浦东、普陀等地开发的大型项目都已接近尾声,于是今年上半年所有商品房供应量仅3.49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华侨城。近年来,他在上海楼市的排名起起伏伏,但总能挤进30强,而这一次,不幸跌出50强。是和大华一样供应不足吗?确实不多,但也有8.90万㎡,远好于大华,但请看供应结构:华侨城十号院的独栋产品占到3.04万㎡,总价在万元以上;中意国际的标准办公产品占到4.71万㎡,主力面积㎡以上。一个是顶级豪宅,另一个是混杂在居住区中的大面积办公,都不是市场的主力需求啊!这样的供应有效吗?前者至今成交2套,后者稍微好一些,也只有19套。
苦于有效供应不足的,远不止这两家,瑞安、仁恒、建工、象屿等多家企业都因此排名大幅下跌,而最严重的“招保万金”中的招商,居然连50强都未能挤进。
除了排名的升跌,我们还从榜单中观察到另一个微妙的变化。
此次50强的平均非住宅金额占比仅16.5%,明显低于往年20%左右的水平,但反观10强阵容,全部都是开发传统住宅出身,该数值却达到了19.7%,远高于往年12%左右的水平。
这说明,商业地产不能一蹴而就,中小企业想要成功转型商办的路还很漫长,而龙头企业,却已实实在在地在加速这一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梯队的四家房企,不仅绿地,万科和保利在上半年的非住宅金额占比也都达到了30%以上,转型商业之战愈演愈烈。
今年上半年,还有一群人在伺机而动,它们在年时疯狂掠地,如今一些项目已经陆续上市。
作为首个发力的代表,阳光城集团的表现尤为出众,它在年首次进入上海土地市场,时隔一年,就闯入50强榜单,排位至33。
可以期待的是,那些和阳光城一样,在去年努力获取储备用地的那些企业,例如福建正荣、万达、恒大等,会在下半年有精彩的表现!
年上半年上海企业商品房交易金额和面积一览表
技术说明:以上排行以网上房地产一手房交易信息为基础,按本机构统一标准予以处理:
1.如项目投资商有隶属关系,则将其信息全部归入母体公司。
2.如项目开发或投资商有多个,则
a、如投资比例明确,按份额原则处理;b、如投资比例不明,则按品牌优先原则处理。
3.如项目开发商由多个企业出资组成,则
a、若单个企业出资额超过50%,将其信息全部归并到该控股企业。
b、若企业出资额不明确,且项目开发商相对独立,则计入该项目开发商范畴。
单位:亿元/万㎡/元/㎡
治疗白癜风要多久治疗白癜风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