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马头集位于东明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系马头镇人民政府驻地。是该镇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该村在建国前,东西偏长,南北较短,长方形,习俗“扁担街”。东兰公路穿街通过,年南北大街拓宽,工厂、机关、商店、摊点依公路两侧成带状延伸,今呈“中”形布局。该村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大街,以街道和方位命名划分四个行政村。即东街行政村(辖权庄)、西街行政村(辖西门、盛店),南街行政村和北街行政村(辖贾庄),属一村多委村。该村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分辖49个居民小组,居民近两千户,8千余人,80余个姓氏,是全县规模最大的村镇。
该村历史悠久,几易村名。宋朝时,因该村位于水(赵王河)北岸,是一个重要的河岸码头,过往船只商客常在码头“打尖”(停留吃饭),小商小贩亦在码头经商贸易,自然形成集市,称之“码头集”。习写马头集。该村原名杜胜集,前身名徐集。相传,该村西城墙角下有隋唐将李(原名徐茂公,降唐后,姓李,谥名英国公),墓(或衣冠冢)其后裔为纪念他,将村名改称为徐集,徐集前村名不详,说明隋唐时已建村,推断建村时间应在两汉时期,或者最早。金章宗明昌(年),洪水(黄河)突发,该村首当其冲,负责水务官员杜充,亲临堵塞,率士兵与丁勇几经抢险,方保百姓姓名安全,为纪念这一盛事,改村名为杜胜集。从此,该村名声远扬,惊动官府,此地为险工要塞。明咸化二年(年)开始筑城池,修长堤,设管河主薄、巡检,驻兵营防等文武衙门,故杜胜集又称杜胜营。长堤上广植柳树,有珠帘丝垂之誉。县志记载:朝暮观亡,郁然如烟。故该村是称“烟城”,别称“烟柳屯”。明清时期,该村界连三省、壤接五县,故该村又称“三省庄”,有“鸡叫闻五县”之美誉。
该村隋唐时为冤句旧地。金哀宗天兴年(年)析东明南门乡(含该村)为兰阳县。明、清时期,隶属河北省东明县,因该村地理位置重要,其周边(该村南关、西关及盛店、北关北之贾庄,东关之权庄),分属河南祥符、河北长垣和河南陈留管辖,直至年。抗日战争期间,该村沦陷,日寇占据,归属日伪考城县。年归民主政府成立的齐宾县。年后复归东明县第五区。年建立马头乡,年成立马头公社(时称东风第四人民公社),年设立马头区(辖张表屯、裴子岩、马头三个公社),年撤区仍属马头公社,年社改乡,年撤乡设镇至今。该村历为乡、公社、区、镇驻地。
该村东与本镇东寺、镇林场为邻,西与牛皮店、柳园、新庄毗连,南与河南省兰考县王楼、杨憨庄、何二庄接壤,北与孙庄、小康寺、豆占隔一干渠相望。
村南与新南街间是赵王河,村此一公里处有一干渠村西门外有退水渠三面环水,利灌易排,水利条件良好。
该村地形缓平,总趋势西高东低。由于历史上古济水、水及洪水(黄河)多次在该村周边徒迁,遗留下许多故道残堤、沙丘和洼地。土质大致分为三楼。第一类,赵王河以南、半沙半淤,俗称“青沙两花土”、肥沃易耕、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怕干旱,以井灌为主,是小麦、棉花产区;第二类,赵王河以北至三庄公路,因靠近河滩、低洼,多盐碱,肥力较差,易碱怕涝、以提灌为主,宜种植抗碱耐涝作物;第三类,三庄公路北至一干渠原为沙漠荒岳,有的是不毛之地。年全部灌淤变良田,肥沃耐旱,以河灌为主,是小麦、西瓜产区。
该村古来就有水陆之便,享有“五门六路、鸡鸣听三省”之称。省道(东兰公路)与三庄公路(三春至庄寨)在村中十字交汇,每天有发往菏泽、东明、兰考、庄寨等地的城乡公交车,并有东明发往开封、郑州等地的班车经由,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交通十分方便。
该村文化底蕴浓厚,是明朝进士孙如兰、权人龙的家乡,举人、廪庠生数十人。明清时设文武官衙、建城郭、筑码头,驻驿站,设义仓,僻五门四关,建庙宇七十二座,村南赵王河,村西李墓、名胜古迹甚多,均为历史佐证。改革开放后,村镇建设迅速,依公路两侧建成一公里长的商业街,楼房节鳞次此,物资、服务门市一应俱全,商业繁盛,初具小城镇规模,乃不失鲁豫两省物资集散中心,是农商并举,养殖和办企业同步的典型村。
该村地理位置特殊,各方面部队进驻历来是为兵家必急之地,战事频繁。据县志记载,明末闯军(指李自成军)在该村设县令,与官兵厮杀;清咸丰九年,南匪(指太平军或捻军)突至,与清军展开肉博战,异常激烈,杀清巡检官五文埠取胜。民国16年(年)直拳战争在该村周边摆开战场,交战半月余,死伤数千人。年,马头阻击战等。
二、河流
赵王河,俗称“运粮河”,开凿时间不详。依马头集南米自西向东,河床淤浅,河滩漫洼。年按三年一遇排涝标准开挖,河底宽38米,两侧堤口宽80米,设计流量38/立米,完成土方万立米,土日38万个,始成今状。
据《长垣县志》记载:赵王河即古之水,俗称赵王河,出山东曹县西北境,经长垣之李龙庄(今本镇)、牛集(今属小井)东北,流至菏泽与沮水合,“沮、会同”即此,旧志称赵王河。
又《辅通志》载,自河南封丘县东流入至县东南里纸坊集(今属山东曹县)。清乾隆五十二年,河督兰公第锡奏请排挖,竣工后,摊征归款。盖因赵王河故道排挖,用以引水者也。咸丰五年,黄河北徒,即夺赵王河入海。八年,黄河西移,赵王河故道,尽为流沙,遍生芦苇。
又《一统志》及长垣归载,清乾隆四十三年,屡有河患,水经杜胜集,水深丈余。
一干渠:在马头集北约1公里处,年开挖,西起闫潭黄灌大闸,经三春镇大营北,入本镇。渠底宽米,两堤口宽米,东入大屯镇,用于灌淤。
退水渠:在马头集西城门外由北向南,年春开挖,底宽38米,堤口宽50米,引一干渠水入赵王河泄水。
贾鲁河:载于《东明县新志》,河在县南断头堤,距城六十里(杜胜集),元季南北曹运所必由也。至正间贾鲁所开,故名。当时自断头堤流入山东境,今亦因黄河之变迁靡常而废涸矣。
枯河:载引同上,河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稍南夹河内,盖黄河之支流也。乾隆初即涸枯河,今则河形犹具。
杜胜集渡:载引同上,渠在县东南六十里,今淤矣。
杜胜集渠:载引同上,渠由杜胜集至柳林上分两股,北股抵龙山集,入山东界,而南胶亦旋入山东,乍而平衍一处,不可辩识矣。
河,载引乏上,河在杜胜集西北,由袁长营经袁旗营,东北流与洪河合,抵张秋等处转而入海,原系河,俗论为“普河”,盖客之错误也。
河:河在县南五十里余,李六屯村迤南,亦黄河之支流也。《禹贡》去:“水自河出为”。由西南之故黄河道而来,自屯村绕向东北,经范土屯前后复活折之东南去,入山东界。乾隆时即涸,而迄今故道犹存。
三、堤堰
长堤载引《东明县新志》
堤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南关外,西至长垣之西南,东抵曹州界,蜿蜒二百余里,堤铺八十余所。旧志不详,创于何时,大抵亦元明间也。明弘治间,大名府李瓒增修之。堤在县境统计三十三里,所经为靳口、魏口、玉皇庙、刘皮口、杜胜集、何二庄、柳林、九埠口、胡厂十村,始抵长垣之纸坊集(今属曹县庄寨镇)。
明万历十五年,河洪荆隆,经东明而东抵张秋,将害漕运,诏遣给事中长居敬持帑全修补旧堤,即命知县朱浩经理其事,役,计高一丈五尺,宽两丈,置七铺佥夫看守,旋奉诏以大名通判,东明县丞麦司之。十领先年,知县区大伦栽柳堤上,计十四万余株,根结堤固,数十年特以无恐。
万历三十一年,曹县王家口将开新河,山东巡抚黄某拟在河之上流筑堤防渍,时知县常澄力陈不便,遂中止;仅于所属长垣之三十三里内,依时增修,以杜水患。寻由厅谢某同县丞成名用帑一千余两,工夫一千四百余名,岁修之,既而派夫六百名看守。而总河某复檄修南北横堤,知县常澄又力陈不可事复得。
清康熙六十年,河决钉舡邦,历长坦、东明,抵张秋,又大为运河害,诏发帑重修,而以河间府同台(知)高铲董其役,计用土一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八方,费银一万六千三十六两六钱三分。高一丈六尺,丁宽两丈底宽八丈五尺,较前大为坚固。
堤柳自知县区大伦创植于前,康熙间杨知县升复补于后,既扩堤根,又荫行人,固盛德事也,只以当时密迩杜胜营,兵士之樵采任意,遂致植不胜代,日见枯败,在乾隆间已嗟奈何矣。
[按]河决铜瓦为咸丰五年,迄今已八十载,沧桑既变,堤颓圯,现虽蜿蜒可指,而若断若续,一望而知为陈物也。所惜当民国十五、十六等年鲁豫交哄之时,徒增军阀者相争之地势,尤不禁太息焉。
断头堤:堤在县南七十里,乃前长堤之支派也,截其首,故名“断头”,今废。
杜胜赛(寨)堤
堤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迤北,明嘉靖十三年,管河通判陈万方奉命增补修者。其里数,起止旧志阙如,今亦不可得而详也,堤亦废。
大堤
堤在县南县六十里杜胜集东,自河南之胙城起,历长垣、东明入山东之曹县、单县,又东而至江苏之徐州界,凡数百里,此乃明弘治间河决黄陵,孝宗特命刘宣忠大夏督兵夫数十万而修筑者也。堤形高且宽,几然保障河不为民害者垂数十年。首辅少师刘文清健刊石记之。今堤尚蜿蜒可拣,然亦续断有间矣。
夹堤
堤在长堤之北,大堤之南,故名。具修筑年月、起止里数均未载,无由考也,故略亡,想亦圯也。
四、官衙载引《东明县新志》
理河察院
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乾隆时已废。
理河通判署
在县南杜胜集,正厅三间,后厅三间,吏出房三间,厨房三间,东、西皂隶房各三间,二间一间,大门三间,乾隆时已废。
理河主簿署
在县南杜胜集,乾隆时已废。
巡检公廨
在杜胜集,雍正十年建设。
义仓
乾隆十七年(),在杜胜集建义仓一处,厂房三间,周以土垣,矮铺一间,门一座;贮累年乐输谷三千六百八十石三斗三升八事,清未废。
驿站
杜胜集铺()
闯军县令(指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摘自《长垣县志》整理本)
明、崇祯甲申三月,闯贼伪权将军刘方谅入城追饷,动乡坤以去。伪令李伯元至,生员李如琮通贼,与道士宋朝相俱授伪劣都尉,驻杜胜营,势张甚。邑绅堂邑知县杨杀震夜入侍郎王家祯第,谋诛伪令。事泄,伯元给希震上城头杀之。家祯雉经死,其子贡生元死于贼。时大清兵党定京师,闯贼大败西走,邑人张成福为曹州参将,以功升副将。兵部主事郜献珂走说成福以计斩朝相。成福遣中军张略诈以机密,给朝相归国于庙。略解甲,投弓剑,徒手入。朝相佩刀入,庙门阖,略反手拔朝相所佩刀软其头,伯元霄挝,如琮寻毙于法。
武官(营测试:军队戊防地)
杜胜营都司(清代四品武职)载自《长垣县志》整理本
苟思贤乾隆未,四川人,武进士
柴孝正完人
顾起凤天津人
殷彦杰正完人
张应魁正黄旗人
张文盛正完人
高启泰山东人
杜胜营都司载自《东明县新志》、《长垣县志》整理本
刘经唐县,行伍,嘉庆二十年任。
裴扬阿满州正兰旗人,道光二年任。
任昌寿山西大同人,侍卫(皇帝禁军)道光四年任。
李士刚河间人,行伍,道光九年任。
肖廷翼正完人,世袭,道光十年任。
李世荣山东济宁州人,行伍,道光十七年任。
常善正红旗人,行伍,道光二十二年任。
冷瑞易州人,行伍,道光二十七年署任。
穆克登布满州正兰旗人,道光二十九年任。
卢国珍大名人
魏元禄同治十年任,天津人。
朱洼明
梁兴隆
马金声
聂廷选邑人,宣统元年暑任。
杜胜营千总(清初杜胜营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雍正十三年改设都司,添千总一员,其把总一员,即分长垣之大黄集)载自《长垣县志》整理本,《东明县新志》
张凤阁道光十年任,清苑,行伍。
孙绍武道光十二年任,元武,行伍。
曹成道光十四年任,正完,行伍。
程涟道光十五年任,清苑,武举。
李九清
马兴魁
王登魁
郭心
李顺
郭清胜
杨雨梅
赵兰田
经制外委(姓名失载)
额外外委(姓名失载)
杜胜营千总(载自《东明县新志》年)
胡国珍道光十七年任,南乐,世袭。
吴恺道光十八年任,清苑,行伍。
杨三元道光二十九年任,大名,行伍。
王怀玉封丘,武进士。
张翼高
刘凤阁同治十二年任,开州,行伍。
高俊山
万福连
杨殿甲
高超群
邹彬
周德庆
王鹤鸣
张兆烈
杨作蒜
杜胜营把总载自《长垣县志》整理本
尹得功康熙七年分防。
郑文魁康熙十二年任。
祁肇兴康熙十八任年,
高国祯康熙十八年任,宁晋人。
缪尹召康熙二十六年任,正完人。
张康熙四十一年任,元城人。
刘之贵康熙五十二年任,江西新建人。
马龙邦康熙完州人,康熙五十八年任,开固关千总。
姬从龙魏县人,雍正七年任。
张文茂正完人,雍正十二年任。
靖嘉训大名人,乾隆元年任,调东明汛。
杜成功定州人,乾隆九年任,升杜胜营千总。
李永固安平人,乾隆十七年任。
陈廷柱正完人,乾隆二十三任
赵景正完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张宗义正完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王清慈万全人,乾隆四十年任
梁化凤正完人,嘉庆元年任
王元勋元城人,嘉庆四年任
安咸清苑人,嘉庆六年任
柳清高邑人,嘉庆八年任
韩学敏正完人,嘉庆十三年任
李广业东明人,嘉庆十四年任
马九苞元城人,嘉庆十四年十二月任
曹炳唐县人,嘉庆十四年十二月任
杜胜营把总,载自《东明县新志》
吴启明道光元年任,正完,行伍
董光前道光十一年任,邢台,武举
廉士魁道光二十四年任,邢台,武举
吴恺道光二十九年任,清苑,行伍
主簿(明弘治六年设,驻杜胜集)载自(东明县新志)
王玺山西薄城人
曹伦河南永场面人
杨应麟山西人
张堂山西人
王度河南人
魏宁陕西宁远人
毕有仁陕西静远人
鲁陕西人
陶英陕西宁夏人
李山山东人
陈景和河南钧州人
辛勤山东人
巡检载自《东明县新志》
昔者巡检之设河取乎尔?盖寓巡视检校之义。以故呵呼代牛刀之柄,稽察安乡县之眠,其职亦要矣。东明牛肉旧裁,雍正十年复设于杜胜集,未几又裁,惟民籍履历例应并载。
李承麻雍正十一年任,太嵩卫人
李作舟乾隆七年任,旋被参去
沈坦乾隆八年任,浙江山阴人
(以上录《乾隆归志》,以下《续志》)
宋廷相嘉庆二年任,山阴监生
范云章嘉庆二年任,祈县从九品
赵扶九嘉庆十九年任,山阴监生
吕椿嘉庆十九年任,山阴监生
江钟杰嘉庆二十五年任,江夏监生
姚瑞嘉庆二十五年任,钱塘监生
胡嗣起道光七年任,武进监生
姜德昭道光八年任,湖北黄坡监生
徐廷祯道光八年任,山阴监生
陈琳道光八年任,天长监生
谈绅绶道光八年任,武进监生
胡祖望道光八年任
藏福弼道光八年任,诸城监生
徐沛然道光十三年任,善化监生
文怀清道光十九年任,涪州监生
徐霖道光二十二年任,吴县供事
赵元章道光二十三年任,常熟供事
苏朴道光二十三年任,江夏吏员
顾予承道光二十三年任,元和监生
姚炳道光二十七年任,会稽监生
王文埠咸丰九年抵任,二十七日南匪突至,时杜胜集城垣残落无可守,乃率丁勇拒战被害,盛京人
穆怀允
宫家凤
张锐
张受祺
沈祥麟
许导河
张守诚
李广胜
孙国培
蔡鸿庆
叶肇文
杨国柱
姜场蕃
戴鸿恩
余光琳
文筠
赵秉钧光绪二十四年任,去任五年,历仁至民政部侍郎。了中公各总理,直隶督都(都督)兼民政长,河南裕州人
薛绍彬
乔福麟
五、城墙
据史料记载,马头集(明清时称杜胜集)于明咸化二年()依长堤而筑城,城墙东西长3华里另50步,南北宽1华里另5步,围长8华里另10步。建四门、四关,遂成大镇。年筑南外城,东西长3华里另50步,南北各增步,建外城门,围长堤至9华里另60步。将南关夹在外城门与里城门之间,居民在里外城门大街两侧。清光绪年间(-),为防匪患城周四角增主炮台,长宽各50步,有铁炮三门,铜炮一门。城墙为土墙,年久雨洗,多为颓废。历年来曾多次修整,尤其北城墙,土多沙质,难以持久。民国八年(),在会首刘茂始的倡议下,从此城门至西炮台段用土坯垒成,北门向东至城皇庙段,用青砖砌成。城墙底宽6米,顶宽2米,上有巡道宽1米。
六、城门
里城门
在今马头集南内城壁中间,南关大街与普渡南大街交界处,始建于明咸化二年(),城门口宽11米,进深7米。城门扁额“戴南”二字。清嘉庆六年重建,城门上建城楼3间,两边增建月台,宽各3米,东西两边是旧城墙,高7米。清光绪年间(-),城楼上建观音寺,塑神5尊,高2米,另塑亨、哈二将神像,高3米。年因交通堵塞拆除,是马头集南北交通重要门户之一。
外城门
在今马头集外城壁中间,与里城门相距米,清光绪年间捻匪(指捻军)作乱,后修筑外城墙,并建城门(俗称外城门),城门口宽10米,进深5米。城楼两间,上建关帝庙,塑神3尊,高1.8米。城门上扁额写“通薰”二字。年拉神像时庙宇、城楼、城门拆除,是马头集南北交通重要门户之一。
北门
在今马头集北城壁中间,为华毓北大街与北关关胜街交界处。始建于明、清嘉庆六年(5)重修。城门口宽10米,进深5米,城上建城楼两间,东西两边城墙高7米。城楼上建天爷庙,塑神像3尊,高1.5米。城门上扁额出“座罡”二字。年因交通堵塞拆除,是马头集南北交通重要门户之一。
东门
在今马头集东城辟中偏南,为原文化东大街与东关交办昨。始建于明、清嘉庆六年重修,城门口宽10米,进深5米。城门上建城楼两间,东西两边城墙高7米,城楼上建文昌庙,塑神像3尊,高1.5米。城门上扁额出“朝晖”二字,年拉神庙时拆除,是马头集东西交通重要门户之一。
西门
在今马头集西城壁中偏南,为原福禄西大街与西关交界处。始建于明、清嘉庆六年重修,城门口宽10米,进深7米,城门上建城楼两间,东西两边城墙高7米,城楼上有财神庙、塑神像3尊,高1.5米,城门扁额出“爽气”二字,年拉神庙拆城楼,年打井时城门拆除。
七、街巷胡同
马头集为大集镇,明清时又设有官先衙,大街小巷,纵横交织,历史上遗留下来有名称的街道有八条,多以庙宇含义命名,有着较为浣的历史渊源。新中国建立后,有的街道更换3名称,有的街道通过扩修改造已面目全非,从中反映了时工的变迁。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瓣建街道又重新命名,如今马头集有名称的大小街巷有30条之多。
(一)文化东大街
位于马头集村东部自老十字街隅首向东至权庄村东南北路,东西走向,长米,宽11米,柏油路面,为东街行政村居民区,北侧有老粮所、文央和老衙门。建国前原名文明街,以原东城门楼上有文昌庙而得名,年,经马头乡政府吏今名。-年,日寇曾在该街路南设据点,年后,该街曾设有马头粮管所、油脂公司、戏院等。
(二)三贤西大街
位于马头集村西部,自老十字街隅首向西至盛店村西头南北路,东西走向长米,宽11米,柏油路面。为西街行政村居民区,建国前原名福禄西大街,以原西城门楼上有财神庙命名。年更名为解放街,年西街行政村按所辖西街、西门、盛店三村而改今名。年后该街曾驻有五区派出所、乡政府、公社驻地、银行、卫生院、邮电所等机关。
三、和平北大街
位于马头集村北部,自老十字街隅首向北至北关外新十字街隅首,南北走向,长米,宽32米,柏油路面,两侧为商业门市部。建国前原名华毓街,以原北城门楼上有老天爷庙,以庙命名。年经马头乡政府更名。年后,该街曾驻有卫生院、供销社、戏院、收购站、煤站、油脂公司、铁工厂、油坊等单位。
四、交通南大街
位于马头集村南部,自老十字街向南至外南城门,南北走向长米,宽32米,柏油路面,两侧为商业门市部。建国前,原名普渡街,以原里城门楼上有南海观音庙,以普渡众生而命名。年经马头乡政府更名。年后,该街曾驻有供销社商店、饭店、邮电所、戏院等。
(五)彰善东后街
位于马头集东北部,自老十字街向向东至东门外,南北路,东西走向长米,宽10米,柏油路面。又名城皇庙街。北侧有城皇庙,以庙命街名。北街行政村居民区。
(六)三元街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自老十字街向西至官坑北沿,东西走向,长米,宽10米,柏油路面,又名双井街,因该街有三眼井而得井,西段两眼井仅距3米远,俗称双井,为北街行政村行政村居民区。
(七)万顺街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自官坑北沿至生产街南口,东西走向,长米,宽10米,柏油路面,为西街行政村居民区。年西街行政村命名。
(八)磨盘街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北自万顺街西口至三贤街,南北走向,长米,宽10米,土路面,为西门村居民区,传统街名,因街道转弯漫园而得名。
(九)生产街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南自万顺街西口向北到三庄路,南北走向,长米,宽8米,柏油路面,为西街村居民区,年西街行政村命名。
(十)小康街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南依万顺街,北邻三庄路,南北走向,长米,宽11米,柏油路面,为西街村民区,年西街行政村命名。
(十一)顺城街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东靠小康街向西至退水渠东侧,东西走向,长米,宽10米,柏油路面,为西街村居民区,年西街行政村命名。
(十二)文明街
东依北胡同向西至退水渠东侧,长米,宽8米,柏油路面,为西街村居民区,年西街行政村命名。
(十三)三庄路西段
位于马头集西北部,东依和平北大街北口新十字街,西至退水渠大桥,东西走向长米,宽38米,南侧西街村居民区,北侧商业门市。
(十四)三庄路东段
位于马头庥东北部,西依和平北大街北口新十字街口,东至权庄东头南北路,东西走向长米,宽38米,柏油路面,南侧有泰山行宫,马头中学、北街小学,国税支局、马头供销社、北街行政村委,养殖小区等北街村民区。
(十五)小康路
位于马头集北部,南依和平北大街北口,北至马头镇政府东侧,柏油路面,南北走向,长米,宽40米,两侧为商业门市和镇政府机关,年马头镇政府命名。
(十六)泰山街(亦称东顺城街)
位于马头集东北部,西依和平北大街东至东门外南北路,东西走向,长米,宽15米,柏油路面,因北侧有泰山行宫而得名,北街居民区。
(十七)向阳路
位于马头集南部,北依赵王河桥,南昌至新南街南头东西路,南北走向,长米,宽11米,柏油路面,为南街行政村居民区,年南街大队命名。
(十八)新南街
位于马头集东南部,西依向阳街,东至关庄村,东西走向,长2米,宽10米,柏油路面,为南街居民区,年南街大队命名。
(十九)关胜街
自北城门向北至北关北东西路,传统街名,今已并为和平北大街。
(二十)中学街
位于马头庥东部,南依东城门,北邻三庄路,南北走向,长米,宽12米,水泥路面,东侧马头中学,西侧泰山行宫。
(二十一)幸福街
位于马头集东北部,北依小康路,东至北街小学东边南北路,东西走向,长米,宽10米,柏油路面,北街居民区年北街行政村命名。
(二十二)刘胡同
位于马头订西部,南依三贤西大街中段,北至官坑南沿,南北走向,长米,宽2米,砖铺路面,是西街行政村刘氏居民区,以姓氏命名。
(二十三)官坑沿胡同
位于马头集西部,南依三贤西大街中段,(官坑东沿)北至三元街,南北走向,长米,宽2米,土路面,是西街、北街两行政村居民区,以官坑命名。
(二十四)朱胡同
位于马头集西部,南依三贤西大街东段,北至三元街,南北走向,长米,宽2米,土路面、是西街、北街两行政村居民区,两侧为基督教堂,居民多朱姓,以姓氏命名。
(二十五)孙胡同
位于马头庥西部,南依三贤西大街中段,北至西北坑南沿,南北走向,长米,宽2米,土路面,是西门孙氏居民区,以姓氏命名。
(二十六)张家拐
位于马头集西部,南诊,三贤西大街西段,北至西北坑南沿(原磨盘街南口)向南至西南谳北沿,南北走向,两侧为西门张氏居民区,以姓氏命名。
(二十七)站磨坊胡同
位于马头集东部,南依文化东大街西段,北至杨家坑南沿,长80米,宽2米,水泥板路面,原马头庥设官衙时,此处设译站,以站命名。
(二十八)杨家胡同
位于马头庥东部,南依文化东大街西段,北至杨家坑南沿,南北走向,长米,宽2米,土路面,两侧多为东街行政村杨氏居民,以姓氏命名。
(二十九)市场街
位于马头集南部,西依交通南大街中段,东至东南园坑西沿,长米,宽10米,柏油路面,南侧为马头集贸市场和南街面粉厂,以市场命街名。
(三十)李家门拐
自交通南大街向西至西南坑东沿,长米,宽6米,土路面,原两侧多为南街李氏居民,以姓氏命名。
(三十一)西后街胡同
位于怪头集西北部,南依三元街中段,北至三庄路西段,长米,宽4米,土路面,两侧为北街行政村居民区,以方位命名。
(三十二)城隍庙北街
自彰善街向北至三庄路东段,长米,宽7米,柏油路面,两侧为北街行政村居民区,东侧原有一座城隍庙以寺庙和方位命名。
马头集除以上街巷有名称名,另有一些以古城、庙宇和方位一等命名的通俗区域范围,如大隅首、小隅首、里城门、外城门、老南关、新南关、西门里,西门外、东门里、东门外、衙门门、文庙门、城隍庙门,老公社、老北关等。
八、庙宇
该村文化底蕴丰厚,宗教活动频繁,庙宇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和老人回忆,庙宇七十二座,其影响大,规模宏伟的就有十余座。
1、城隍庙
位于彰善街东段,坐北向南,建于明咸化年间(),大门三间,青石台阶,宽敝宏丽,山门两侧石狮一付,雕刻精细,昂首怒目,势若狂吼。门额悬匾,兰底金字,书“城隍庙”。相信为明万历丙辰科进士孙如兰墨宝。院内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间青砖道。正殿三间,两层台阶,灰瓦复顶,硫璃饰脊,歇山单檐,木质架、出夏雕窗,园柱石础,气势不凡。正殿左侧悬铁钟一口,重愈千斤,庙内立石碑两通,植柏入棵,据村民传闻,该庙神鉴“最灵”。城隍两侧伺神惯与村童嬉戏。年拆除。年后,村民创控房基,今遣为坑塘,不存焉。
2、泰山行宫
位于马头集东北隅,建筑年代不详,相传此处原有一座山,山上有一青龙,名叫青龙山,建一寺院,初名青龙寺,俗称“泰山奶奶庙”,庙碑记载,清乾隆,道光宣统年间曾三次重修。民国初,本村善人宋满囤捐资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后阁、厢房等房屋近百间,为该村最大寺庙。山门西阔三间,双狮拱卫、条石台阶,两扁七路饰全钉门,螭首门环,门楣悬“万片园归”金字巨匾。山门前有九米长巨形影壁,苍柏八株,石碑两通,道通院,西迎瓦扣花墙,两侧厢房各八间,山门房内四壁绘画,东墙画“水漫金山”,西墙画“陈香劈山救母”。院内东西立碑各两通,正中放焚香炉。古柏参天,浓荫蔽日,大殿仿照,歇山挑角式,绿色琉璃瓦盖顶,黄色新字相间,龙凤素脊,吻典安放,脊正中央有一宝瓶,廊柱、榉檩横,梁檩钗拉,斗拱排序,勾心斗连。殿前卷棚出榷,进深快,上架彩绘,下架油饰,古朴典雅,端庄恢宏。殿内供奉泰山母神像三尊,慈颜等面,微笑可躬。四角悬铜铃,微风拂之,叮当作叫。后阁两层高丛入云,七层台阶。灰瓦盖顶,青砖砌墙,高叠素脊,脊立铁鹤一对。东廊为“娃娃殿”,绕梁雕童男金女,或坐或躺,错落有致,玲珑剔透,生动逼真。西廊为“百子阁”,壁画五子登科和二十四孝,寄寓学子早登甲科及弟成才,荣宗耀祖,报效国家。年列为县级保护单位,惜乎,年“文革”期间惨遭厄运。年村民在原址上又盖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七间,仓房两间,重塑神像三尊、阎王殿等,修复对游人开放,每逢朔日,二八月大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3、文庙
位于文化东大街路北,座北向南。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年),几经沧桑,年,仅存泮池、牌坊、星门、东西廊房、大成殿。清末民初为私塾学馆占据。年日寇进驻该村,学馆停业,文庙渐遭损残,年仅存大成殿,今被孔氏后裔据为民宅。
4、祖师庙
位于三元街(双井街)东端,座北向南,始建时间不详。至年前夕,仅存山门三间,配廊东西各三间,大殿一座。山间前有石狮一对,袭龙透碑两通。大殿出厦三间,垂花木柱,雕琢精细,建筑宏伟,火盛一时,后被马头供销社改占收购站。
5、佛殿
位于福禄西大街西端路北,座北朝南。始建时间不详,仅存清乾隆5年重修庙断在碑,载有该庙为杜胜集名胜之一。解放前夕,仅存大殿一座,其他建筑荡然不存,年,建西门外砖桥时拆除。
其余关帝庙、观音堂、火神庙等十余座庙宇也颇具规模。
九、杜胜集十景
1、长堤烟柳,摘自年版《东明县新志》
迹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南邻。蜿蜒数十里,植柳万余株。当时河未北徒,斯堤实障其横流。每当晚雾暝烟之际,喜风初雨之时,翠光色,掩映天日。行人游止其上者,辄见天影倒涵,云光四幕,以为非是白傅之堤,即属苏老之柳。或渔舟唱晚,莺簧为和;或牧童吹背,蛙鼓随声。悠焉如山阴道上,俨然若西子湖滨。
2、霜晨钟声
明朝杜胜集设巡抚衙门,管河主簿,理察通利等官。有洪钟一口,高近3米,重万余斤。上镌真定府铸造,与开封府铜钟为妹钟。俗谣:你是铜,住在汴梁城,你是铁,住在马头街。暮被初冬,野旷叶落,霜冷晨寂,撞击洪钟。声嗡如沉雷,颤音远擂,声传数十里,耳响不息。
3、泰庙夕晕
杜胜集城东北隅有泰山碧露阁,俗称奶奶庙,前殿后阁,高丛入云,大殿为勾连搭式,由前后两个建筑合成,前为硬山卷棚,西阔三间,进深三间,后为硬山或殿房,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脊有大宝瓶一个,殿前有三阶青石台阶,其上为黄绿硫璃盖顶,庄严隶穆。两厢对称,房屋近百间,建筑恢弘,布局严谨。院内百树葱郁,香火绕,尤以夕晖梁彩,最为壮观。红露绿,绿托彩丽,丽中生烟,烟笼琼阁,犹蓬莱幻景再现,不愧赤名胜也。
4、城楼眺莲
杜胜集城南,有东西两潭清水,水域字库对。雅称东西二湖。湖周垂柳葱翠,藕莲满塘。湖中有关帝庙一座,有石阶蜿蜓蛇道。盛夏时节,城楼远眺,柳荫映波,亭榭影倒,芙蓉出水,叶撑绿伞,肥叶硕花,比肩争头。白荷如玉,红莲似火。鸭戏清波,鸣花丛。人行湖畔,衣簿风采,新凉涤暑。犹踏西子之断桥,景中有色,画中有波也。
5、元霄赏灯
元宵佳节,杜胜集四街有挂灯风俗,长街五里,宛若星汉灯河。灯山如塔,坊灯似门。翠灯弯乡,耙灯呈方,各色各样,万盏灯火。观者擦肩,十宝九空,老者开心,童稚崔跃,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6、教场操兵
杜胜营西城门外路北有教场,占地百余亩,专供操练兵马。演武厅坐北面南,筑于高台上,台阶十层,中有道直通前门。操练时,武官依次端坐大厅,指挥举旗为令,鼓手击鼓,谐伴,士兵望旗变幻方阵,踏鼓点进退有序,步调整齐,呐喊震天。时而分列对打,时而合伍拼杀,刀光剑影,棍奉相接,叮当作响如战场厮杀,鼓角响奏似临大敌。教场操景,十分壮观,不失一景也。
7、码头点帆
杜胜营城南有赵王河,亦名运粮河。相传,隋唐时开挖曹运,宋太祖赵匡胤拓宽。西通汴梁,东连鲁南湖,为鲁、苏、皖运粮重要通衢。杜胜营为河之中枢,设渡口码头。船泊靠岸,装卸繁忙。扬帆启航,点炮鸣奏,百舸竞流,鱼贯穿梭。人行岸边,犹江南商埠,人流物流,繁华热闹,码头盛况,不愧为一名胜也。
8、烟城喜晓
杜胜营城南有断头堤,北有长堤,蜿蜒数十里,围城绕郭。暮喜之初,桃红柳翠,轻烟漫绕,隅林窥望,烟笼勺药如西子蒙纱,隐隐乎绯红绿娇;城楼高悬,帘透阁影,飘飘然似琼楼幻景,美不胜收,堪称名胜。
9、茶楼品
明清时,杜胜营十字街西南隅有品茶楼一座,下三间上一间,下层有方桌大碗色茶,供平民百姓纳凉解喝。楼上设雅座,八仙桌,箩圈椅、小碗泡茶。桌摆细碟、盛满橘果瓜籽,顾客多贤达贵人及豪富客商。品乎嚼味,舒怀吐心。凭轩览景,三街临窗,南商北旅,小城收眼。入夜,皓月洗空,街灯映晖,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实乃一景也。
10、桃林喜色
杜胜集西南城墙角,有孙氏官府家族花园一处,占地顷余。周边广植垂柳,内有桃林,中立假山,建亭榭,环曲水,鱼塘藕池、桥印波。每当幕喜之初,柳垂金丝,桃花吐,翠绿花红,百卉斗姣,影晖夕烟,林蒙轻纱,花梁喜晓鸟鸣啼阳,驻足观之,如误入桃园仙境,此乃名胜也。
十、战事
北伐战争时期(摘自《东明县志》)
年11月,秦系军阀刘志限部,率残部从东北方向1万余人退驻马头集,冯玉祥军队从西南方向也向马头集推进。六华里外驻扎,两军对峙数日,相互探听虚实。冯军认为敌强我弱,不能妄动。遂全军撤离,退至河南开封,重整旗鼓,半月后,返回。全军军容整齐,官兵均配备一长一短快枪。秦军士气低落,准备继续南退,依仗人多势重,麻痹大意。冯军乘其不备,四周严密封锁,一声军号,枪林弹雨,炮声隆隆。不到两个时辰,马头城墙攻破,双方展开巷战,秦部军队多佩带大刀片,不抵快枪火力,一时血流成河,尸体堆山。秦军最后龟缩在马头集东北角的泰山行宫大庙内,激战两小时,秦军全部复没,冯军获胜。虏官兵余人,击毙0余人,缴获机枪50余挺,迫击炮20余门,陆炮六门,步枪支及大批弹药,军用品。后命村民清扫战场,将死尸用牲畜一牛拉一个,埋至马头庥西北荒郊,号称“万人坑”。
马头阻击战
年6月20日,冀鲁豫军区部队为配合开封战役,在马头一带,截击增援开封之敌三二九旅、五四四旅、一一九旅,各击溃其一部。
十一、教育情况
该村教育起步较早。据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诏天下立壮学。明弘治二十年(7年)该村始设社学,凡幼童15岁以下者均可入学读书。后年岁放宽,20周岁以下有志学文者亦可。凡社学学生可补儒学生员,优者充任社师,免其差役。后因水患,废弃。清末民初,私塾普遍设立。该村团馆(指本地或外地文人,聘请一董事为其联馆者)较多,东馆(指富豪人家,延聘名师,课其子弟者),几乎没有,大都为门馆(指名望较高,学识渊博的文人,在家办学)。该村门馆有三处,生刘茂昭在西街开办的“明清学馆”,庠生王恩超在南关办的“育片学馆”和王蔚然在北街开办的学馆。这些塾师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倍受尊敬。每馆学童二三十人,开设启蒙读物。学馆束修低廉,学童每年按麦、秋两季交老师报酬各一斗。一般农历正月十六日开馆,腊月二十三解馆。
民国初年,该村在东街文庙内始设国民初级小学,开设1-4年级,教师6人。此时小学和私塾并存,学督春查时,教国文,走后,复教四书。年该村小学搬至东街路北衙门大殿内。年改称中心保国民学校。教师李庆如、刘增日、刘茂忠等7人。年学校迁至马头集十字隅首东西街两侧,复称中心国民学校。由薛汉卿任校长,刘茂照、刘增日、李庆如、王相汉等十多名教师,直至解放。
年学校迁至马头集东北隅泰山行宫内,年改称完全小学。由刘聚田任校长、李怀良任教导主任,教师有沈裁成、郝东立、何思清、郝纯裕等18名,年肖思学任校长,刘清轩任教导主任。年在小学东侧建立马头中学,招收两个班,王聚科任校长,-年,马头完小先后由李化纯、张守昌、靳守业先后任校长。年完小迁至西街路南老公社院内,卢月任校长。年春招收两个初中班,改称马头联中。年初中班迁至马头集南边赵王河北岸新校址,老公社院内仍保留小学1-5年级。
十二、望族
刘氏
刘氏是马头集望族之一,刘氏祖元仲字孔式,于明永乐二年()兄弟三人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奉旨东迁,孟居予省陈留,季居山东单县,元仲次也,居直鲁豫三省毗邻之界杜胜集(马头集原名)而家焉。播迁之初,兄弟相约,惟恐年湮岁久不相识,视为路人。遂折院内桃枝为三截,以长幼分截珍藏,日后相见或子孙相识,以桃枝为凭。故该刘氏亦称桃花刘,凡刘氏家谱,族帐或家庙须标飘荡花一枝,逢年过节或合族巨典亦在门口挂桃枝为证,否则,异支也。
数十年后,兄弟相思情切,其兄由陈留徒步来马头探亲,同床,餐共桌,畅快无比。住数月,其兄染疾暴卒。弟悲痛至极,数日后亦逝。刘氏子孙将其兄弟葬新庄村南畴野,至今刘氏祖幕双立祖也。
今刘氏家族人齿繁衍,人口较多,分居于西街、东街、北街三个行政村,计户人。解放前,刘氏又分迁于曹县乏大营,杞县极木集,安徽寿县三支。解放后,响应上级号召,或支边或移民,又散居于新疆、黑龙江、甘肃、湖北、陕西及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周口及本县高村等地,合族愈两千人。
该氏文化底蕴较浓厚,古今名人60多人(不含外地),县级以上干部8人,科级14人,大中专毕业74人。其中研究生11人,留学生3人,着书者6人,书画有成就者15人。
王氏
民间故事
朱元璋童年的传说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私访曾来杜胜集,他童年的传说广为流传。
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引发农民反抗。元鞑子军师预测,汉人中欲出天子,将孕妇统统杀掉。时朱元璋的母亲常年乞讨,厌世欲死,假说已有身孕,情愿被戳。鞑子见她发白衣缕,形影惟悴,问年庚,答六十。被赶出官府。
数月,产期渐近,她住在破庙里。和尚夜做恶梦,寺庙失火,惊醒。只见老太婆住的那间房内,红火满室。走近房前窥望,见老太婆正临盆,和尚缩步回房。翌日,闻老太婆生子,和尚倍爱有加。古云,红光满室,必得贵子,和尚梦与古语吻合,日后定非凡人。
朱元璋5岁,母亲病故,和尚将其尸体掩埋至寺庙附近的树坑里。据谣传,此地原有一梧桐树,凤凰落枝。县丞想发横财,创树挖根,落此大坑。这就叫做:县官打墓,凤凰点穴。
夜里,风吼雪飘。晨起,风停雪止,天兰如洗,大地素,坑夷为雪原。朱元璋触影赋传:天共葬老母地担忧,万里江山皆白头。太阳一出来吊孝,家家户户泪交流。
又过一年,朱元璋离开寺庙,沿街乞讨,晚上,蜷身睡在锅坷廊内,稍一伸腿,土坯蹬倒,噙请为证:
灰为褥子被为天,日月星辰伴我眠,半夜三更做一梦,蹬塌元(园)朝半垃天。
皇帝“金口玉言”
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成了真龙天子。休养生息富民强国,采纳诸项举措,其中一项就是大规模遗民。之前,他曾赴各地微服私访,察看虚实。当他来到杜胜集时,瓦砾废,萧条凄切,十里无鸡鸣,村村空无人。大臣禀奏,这里不见炊烟,恐怕无人存在。皇上目睹荒凉,即口应答:“有人也不会多”。仅此一语,流传至今。相传该村王氏为原居民,六百年来,人丁仍无大的发展,今1户9口,其先祖13辈单传,应验了皇上说“有人也不会多”的金口玉言。
相传,皇上在杜胜集西南隅择三间瓦房下塌,饮水困难,井水久滞污秽,后一传臣提来清水一桶。问:那儿来的?大臣如实应对:“坑水”,遂又解释说:“水清无比,坑里什么也不生长”。皇上说:“那不是一个老坑吗”至今该村老坑仍存,杂草不生,鱼虫不存,无论天旱久雨,老坑也从未干枯。皇上住过的那所房子,冬无虱子、夏无蚊早,无人敢住。一旦寐卧,不是闹鬼,就是生病,一直保留数百年,建国后,供销社改为仓库,“文革”时拆除。
魏大人审“簸箩”
杜胜集设官衙时,魏大人审“簸箩”的故事流传至今。
清规戒律朝末年,杜胜营乃不失为北通大名府,南达兰阳城的南北通衢,只是木轮马车代替了骆驼队。一天张氏赶马车自禹的拉货而归,辕骡前驴,和赶车李氏,套两驴,由兰阳城空车而返,同宿考城(今固阳)车马店。各自喂饱牲口就,张氏发现李氏车上有喂牲口新买簸箩,有心将自己车上的破旧簸箩与之调换,趁其不备,早离客店。李氏发觉,尾追。行至杜胜营南城门外相逢,两人争执,各说已是,遂对簿杜胜营官衙。魏大人升堂,问清原委,开庭审“簸箩”。命役差打“簸箩”数板,其缝隙间溅出饲料若干,与各自料袋对照,真相大白,张氏供认不讳。李氏谢恩携新簸箩欲退。魏大人起身对李氏说:他(指张氏)既爱此物,赠送如何?李氏不解,大人既已判断明白,何不物归原主?大人提示说:你看中他何物,不亦如此?李氏顿悟说:我要他的驾辕骡子。大人立准,张氏惊呆,役差强行调换牲畜,扬鞭远去。
“狐仙”的传说
明清时期,杜胜营已成大镇,今人口近万,姓氏近百,独缺胡姓,其故事古今流传。
杜胜集四周有土城、长堤、多洞穴,狐狸沿内安居。昼宿夜行,出入自由,冬夏如此。村民也善待狐狸,视而不见,从不捉捕。村东南外城墙角下有“狐仙庙”一座,建庙时间,原因不详。亦无人考稽。据传,狐狸对该村居民亦有善意,不仅鸡鸭安宁,还以邻里相处施惠于民。某年,杜胜营一村民去大名府做生意,钱财被盗,身无分文,流浪街头。危难之际遇胡姓杜胜营“老乡”在当地卖烧饼,喜出望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感油然而生,老人善待这村民扣,又施银钱若干,村民回家后酬谢“老乡”,无论如何也打听不到杜胜营古今无胡姓,方悟原“狐仙”也。
观灯(顺口溜)
正月十五月出东,神前供着花边灯,
杜胜街上观尚灯,家堂点着福禄灯。
人群如簇灯似海,粮囤放着刺猬灯。
天上地上满街灯,柜箱搁着元宝灯。
左边龙灯大摆尾,水缸飘着鸭咀灯。
右边凤灯羽开屏,锅台座着百糕灯。
大街小巷灯笼会,井沿挂着山灯,
家家户户挂彩灯,地上摆着萝卜灯。
头门悬着大纱灯,男孩提着娃娃灯。
二二吊吊双沿沿,姑娘掂着绣球灯。
过道爬爬蝙蝠灯,五欲丰收有余灯,
两旁立立金鹿灯,吉祥如意双喜灯。
门口摆摆家狗狗,有巨灯,有微灯,
院里立口天灯,有方方,有圆圆。
天上亮着是云灯,有长长,有扁扁。
树上挑着是天灯,桃形灯,口梨形。
扇形灯,团形灯,唐三藏,僧人灯,
八角灯,六楞灯,猪八戒,铁灯。
三贤灯,九宫灯,沙和尚,老灯。
八仙过海走马灯,行者变化灯中灯。
铁拐骑兽葫芦灯,华严三寿翁灯,
国穷跨虎阴阳灯,城皇庙里土地灯。
果老驴驼渔鼓灯,七十二路神仙灯。
吕仙麒麟宝剑灯,师徒灯,父子灯。
采和海蛟吹笛灯,人出游讲学灯。
仙姑象背笊篱上,兄弟灯,妹灯。
湘子鹿角花兰灯,二十四孝贤良灯。
钟离狮吐玉扇灯,金童灯,玉女灯,
佛祖灯,观音灯,鸯戏莲夫妻灯。
紫竹林里透花灯,金鸡灯,玉兔灯。
碧霞寺,斗母灯,十二生肖牛马灯。
瑶池台前灵霄灯,三皇灯,五帝灯,
文王武王春秋灯。
秦皇灯,汉武灯,天水关前姜维灯。
光祖刘秀新莽灯,乐不思蜀阿斗灯,
孔明灯,八卦灯,唐宗宋祖太子灯,
五丈原四十九盏灯,成吉思汗射雕灯。
缦侯灯,婵灯,洪武大明永乐灯。
赤面关公忠义灯,爱新觉罗皇清灯。
周仓找着偃月灯,康影盛世庆丰灯。
关平手提银枪灯,喜爱秋冬四季灯,
张飞当日长矛灯,东西南北八方灯。
赵云板坡救主灯,三山五岳乾坤灯。
三顾茅芦清灯,九州四海长明灯,
王猛将马超灯,万民同乐狂欢灯。
火烧赤壁战船灯,草船借箭子敬灯,
元霄佳节笑观灯,华容道遇孟清灯,
三气周郎公瑾灯,六出祁司马灯。
闺中小调
正月里,正月正,四月里,四月八。
姑娘绣楼点银灯,姑娘绣楼巧绣花。
灯光照亮南墙画,正面绣上龙凤舞。
青蛇白蛇许相公,背面祥云托彩霞。
二月里,龙抬头,五月里,午端阳,
姑娘梳妆上绣楼,仙女下凡遇董郎。
悬铜笑脸理云,董郎丧父严霜降。
玉横插玉人头,连理蒂结巧成双。
三月里,三月三,六月里,暑伏天,
姑娘绣楼偷横编,凭栏塘池玉人观,
摆动金莲鸣玉,鸯戏水头交颈,
身姿柳腰赛天仙,芳心盖红女娇莲。
七月里,七月七,十月里,入了冬。
天上牛郎会织女,高楼掩窗御寒风,
一年一度鹊桥聚,鸿声惊断乍入梦,
葡桃架下语凄姜,西窗剪烛身孤灯。
八里里,月儿园,十一月,雪花飘,
寒宫嫦娥下尘寰,桃李银装垂粉腰,
姑娘楼上尚玉镜,琼瑶铺好玉人路,
掩窗推月难入眠。等待年底度鹊桥,
九月里,是重阳,十二月,整一年,
姑娘绣楼盼意郎,三声礼炮天地圆,
鸯枕上孤飞雁,琴翠谐伴鸾凤舞,
月明霜冷露珠凉,玉种兰田共百年。
长堤烟柳题咏明穆光胤邑人
翠阳拥风涛,绝似广陵秋
谁能同渔父,烟雨傍孤舟
前题清卢毓粹邑人
万柳参差两岸阳,朝烟暮露白沉沉。
游人倚徒看渔父,解缆堤边一放吟。
前题清梁秀邑人
袅袅大河边,晓霞与暮烟。
长廊随处有,何地不仙仙。
前题清梁庭邑人
烟锁长堤柳色广故,露花云片共依依。
登临此际堪忘倦,翠自滴兮荫白肥。
前题清董珩邑人
堤势蜿蜓千里来,无边翠柳傍堤栽
春风幸值河清日,水邑烟光一望开。
前题清景命溥邑人
黄河曲岸控长堤,绿柳森望欲迷
无限烟光笼翠色,春深一路晓莺啼
前题清段成章邑人
河决烟宵旰,大堤创者谁
坐柳叹长策,应使水宫知
前题清袁佑邑人
万柳覆堤开,濯濯食新雨
风起满春烟,隔岸蛟龙语
长堤烟柳清范通长白人
一片晚风掀绿浪,半空朝雨蔚青霞
谁言河畔万株柳,不及隋堤千树花
前题逯蓉邑进士
柳指长堤入望遥,密烟深锁翠千条
乍经雨后含娇态,惯向风前斗舞腰
莺度春光争汉苑,鸦栖暮露随隋朝
行人系马休攀折,恐触离情似潮桥
前题李曾裕清邑拔功
河流今已徒,堤柳尽樵薪
惟有平沙阔,荒寒草不春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歌谣
叫声老大娘
听我把话讲
您家的门板借给俺两张
俺给伤员铺上两张床
罗嗦大娘
叫声老大娘
听俺把话讲
您家的被子借给俺两床,照顾好伤员好上前方
罗嗦大娘
信息来源:东明县马头镇人民政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